最近一个月,连续两年亏损、已经是ST的海马汽车分两批抛出了位于上海和海口的401套房子,以期扭转自己亏损到行将退市的尴尬命运。在这个特别长的车市寒冬,降价、下乡等一系列政策都难以阻止继续下滑的背景下,海马汽车的卖房续命,显得有几分凄凉与悲壮。但卖房后的海马汽车,能否借势翻盘?那些正在经历着断崖式增长的难兄难弟们,又将如何拯救自己呢?
海马汽车的命运可谓是跌宕起伏。1988年建立之初,虽偏安一隅,但因组装马自达汽车而迅速走红,到2004年,当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还在苦苦寻觅发展道路时,海马销售收入就已过百亿,年利税总额30多亿元。即便2006年海马与马自达终止合作,它还是创下了自主品牌中第一个单车型销量破百万的纪录,轿车和SUV单一车型双双月销破万,也成为了家用MPV市场的标杆民企。2010年到2016年,海马营业收入一直保持盈利,累计实现净利润17.78亿元。
但随后,海马汽车业绩“大变脸”。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海马销售数据为14万辆,净亏损9.94亿元,2018年销售数据下滑到为6.76万辆,亏损扩大到16.37亿元。由于连续亏损,2019年4月,海马汽车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海马”。
之所以亏损,有外部因素也有自身原因。当自主品牌SUV红利褪去后,那些仅凭一两款主力SUV车型撑起全厂人希望的车企,世道顿时艰难起来,尤其是在2015年后,汽车“四化”风起云涌,智能互联成为市场竞争胜出的决定性因素,这不仅需要前沿技术支持,更需要大量研发、推广资金的投入,否则颓势如同摧枯拉朽一般袭来。很不幸,海马汽车正是如此,如今卖房也算是权宜之计。但如果说借此翻盘,有点难说。坦白讲,海马并没有技术亮点,现在看也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更没有完整的产品矩阵以及体系化的竞争实力。
无独有偶。同样不幸的,还有好几个自主品牌。负债累累下,它们只得出售资质,如一汽夏利、力帆汽车。然而,更为严峻的形势已经到来:有媒体统计,今年4月份,销量跌幅在50%以上的一共有27家车企,其中21家都是自主品牌,占比接近80%,有10家自主品牌车企月销不足5000台,月销仅为三位数的自主品牌车企有8家。雪上加霜的是,在中汽协发布的经销商综合库存指数数据中,自主品牌库存指数高达2.55,这意味着,自主品牌经销商还存在高位库存的现象。
一边是销量腰斩、库存高企,一边是汽车下乡等政策对车市毫无推动力,在车市11个月连续下跌后,接下来必定是你死我活的淘汰赛。能预见的是,卖房续命、断臂求生之类的戏码会越来越多,资质待售者联盟若隐若现,到时大浪淘沙,一波新的资产重组将会到来。 白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