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动态/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中俄合作话剧《良辰美景》昨晚上演
~~~中俄合作话剧《良辰美景》昨晚上演
~~~中俄合作话剧《良辰美景》昨晚上演
     
2019年06月0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昆曲
击中俄罗斯导演心中的柔软
中俄合作话剧《良辰美景》昨晚上演
吴翔

■ 话剧《良辰美景》剧照 主办方供图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昨晚的话剧中心,大幕开启,一段昆曲悠悠扬扬,舞台上空,悬着三面铜锣,锣下是六面高高的镜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人文之光演出季开幕之作、中俄合作话剧《良辰美景》正在此间上演。很难相信,这“一阙古老昆曲的咏叹,一个昆曲世家的悲欢”出自一位俄罗斯导演的诠释。

  《良辰美景》是编剧赵耀民1996年创作的,当年据说是为了电影而写,但最终成全他的却是话剧舞台,该剧曾分别于1997年和2001年被中国导演排演过。故事讲述了在经济快速发展而传统戏剧文化处于低谷的大时代中,昆曲大师吴一蕉作为昆曲第四代吴派传人,膝下三子却无一人可以继承衣钵,只有关门弟子锦绣维系着吴派昆曲这一传统艺术的命脉,锦绣怀着对古老艺术的恋恋不舍,在戏中化身为渴望爱情的杜丽娘,在戏外她则是一名为艺术甘愿燃烧青春、爱情甚至生命的苦修者,而她内心却依然有着与杜丽娘同样的梦,她逐渐沉迷在一个古老而优美的梦中,演绎了一出现代杜丽娘的游园惊梦……

  《良辰美景》在第六届“契诃夫国际戏剧节”上演出时,得到莫斯科观众广泛关注。2004年,中俄双方确定合作一部话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向俄方推荐了两部题材新颖的原创剧本,但尼克拉等俄罗斯创作人员却选中了《良辰美景》。2005年,当尼克拉拿着翻译为俄文的剧本第三次抵达上海时,不但剧本有了俄文名字——《俄罗斯的中国梦》,其厚度也减去了一半。在剧本的悲凉底色上,尼克拉将剧情发展集中在锦绣身上,并一再精简人物对话。这部作品让尼克拉感受到的不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一种宁静与深刻,“这正是古老艺术的特点,而现代艺术则是匆匆忙忙的”。

  无论怎样借壳于昆曲的俏丽,怎样在柔回曼转中戚戚切切,编剧赵耀民“想说的不仅是昆曲”,这便突破了所有的美丽温情。“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一文雅词句本身也值得玩味,“良辰美景”固然是美好之境,“奈何天”却是各安天命和无能助力的终极无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传统艺术的魅力与现代人的追求,能否不在此消彼长中成为彼此的牺牲,能否不在尴尬与哀怜中渐行渐远,都成为《良辰美景》深底里的一声叹惋。这一声叹惋,击中了俄罗斯导演善感的心灵,还有飘逸在《良辰美景》中的那个轻灵而无奈的艺术之魂,都令他神往不已。

  昆曲不只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符号,编剧赵耀民用它来承载自己的人文忧思,俄罗斯导演尼克拉则将那份来自异域的理解,转化为艺术的共通。“异曲同工”正成为中俄双方主创通力合作的一个写照。对《良辰美景》新的理解,正在慢慢生发。而在《良辰美景》当中,尼克拉这位俄罗斯导演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诗意”。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新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2019法国网球公开赛特别报道
   第A10版:2019法国网球公开赛特别报道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希腊
   第A24版:日本/新民海外
昆曲 击中俄罗斯导演心中的柔软
说相声他也是一只鼎
书房里面办展览
新民晚报动态/文体汇A08昆曲
击中俄罗斯导演心中的柔软
2019-06-09 2 2019年06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