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残疾人法律需求,静安区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居村法律顾问和基层普法阵地建设,构建区、街镇、居村三级联动互补的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目前,全区共有1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4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66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了公共法律实体平台全覆盖,方便残疾人就地、就近寻求法律帮助。同时,“一居(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实现全区266个居(村)全覆盖,共计37家律所、1124位律师与居(村)完成了签约对接,可以有效地帮助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去年,静安居民夏某骑助动车途中发生车祸致残,对方负全责,却不肯赔偿,幸好在社区法律顾问的帮助下,为他申请了法律援助,通过司法途径拿到了赔偿款。
静安区还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场所的无障碍环境建设,鼓励支持各类公共法律服务主体为需要法律服务的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静安区法律援助中心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申请法律援助可当日受理、审查,并快速办理,对重度残疾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还提倡实行上门服务。近日,80多岁的盲人蔡阿婆前来静安公证处办理遗嘱公证,公证员花了大量时间耐心细致地通过盲文和语音等方式讲解法条,告诉蔡阿婆遗嘱公证的一系列法律后果,还多次走访派出所、居委会和家属调查核实相关证明材料,让蔡阿婆满意而归。
同时,静安区加强“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和网络平台建设,组建区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团队,为残疾人提供在线咨询解答、纠纷调解、法律援助、法治宣传、服务投诉等法律服务。静安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配备了法治机器人、智能查询机等智能化设备,实现无障碍浏览,为残疾人从网上获取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提供保障。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