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论坛/新民环球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1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细观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局”与“势”
苏世伟
苏世伟
  上海浦东领航文化工程研究院研究员 苏世伟

  目前中美贸易摩擦已经成为世界热点,其间包括了复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背景,扑朔迷离。但任何复杂的事务,都是有踪迹可寻的。那么如何理清中美贸易摩擦的结构?本版编辑特请专家做详细解析,可以看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局”在美国一边,“势”在中国一边。

  1

  美国的霸权行径与中国的举国一致

  问:既然是贸易摩擦,必然有构成摩擦的前提,形成摩擦结构,那么中美贸易摩擦的结构的主体框架什么样呢?

  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各国间的贸易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环境和条件,经济上的互惠互利,也增强了国际经济体之间的互信。但本届美国政府首先单方面退出由其发起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使其他参与国难以及时应对;接着美国又相续单方面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使欧洲盟友愕然:美国已不再是欧盟可以信赖的安全伙伴。

  当然,美国的两面性手法在中美贸易摩擦中表现的更淋漓尽致。从2018年5月19日,中美双方达成不打贸易战的共识,到今年5月5日,美方又重启关税威胁。其间美方多次擅自放弃承诺,置自身信誉于不顾,对中国层层加码,紧逼中国做出重大让步。可见,追求现实利益成为美国发起贸易争端的压倒性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形象可以不顾,盟友可以忽略,未来可以透支。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伤害已经不止局限在经济领域,美国的一意孤行也没有得到贸易谈判的预期利益,强硬的嘴脸和强势的态度激起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不满。历史的前提是,“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但美国人使中国人屈服的梦呓还没有消去。美国曾经给中国人留下很多正面印象,无论是美国的价值观,还是历史叙事和当代故事,使“美国真美”成为不少人的信条。然而美国某些政客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霸道和贪婪,让世人看到了美国的真面目。贸易摩擦不但磨砺出真实的美国,也让中国的“美粉”警醒。贸易摩擦中美方的霸权行径,使中国社会空前团结,形成举国一致的意志。

  2

  经济的互补合作与争端的结构性悖论

  问:美国选择“封杀”华为后,美国一些供应商口头上响应政府号召,私下却努力备货供应华为,这反映中美贸易摩擦的什么结构?

  答:美国是希望把华为变成第二个中兴,但是现在的华为已非昨日中兴能比,华为早已未雨绸缪,准备了自救预案,凭华为现有的实力,已经让美国担忧。华为的幸运,就是因为厄运来得早。目前,华为安然未动,可华为在美国的供应商却自乱手脚,因为美国有很多企业严重依赖于中国市场,仅仅一个华为就救活了很多硅谷的中小企业。不管美国怎样防范制裁,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市场之一,充满活力和发展空间,美国有几个尖端科技公司能漠视中国的市场?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美国,这次任正非接受采访时说得很到位:“我们还是要非常感谢美国公司的,三十年来美国公司伴随着我们公司成长,做了很多贡献,教明白了我们怎么走路”。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芯片和操作系统研发在组织设计、用户洞察、用户体验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国际分工更加明细,不是靠一国一家的自力更生所能成就。我们有共享单车,有高铁、高楼,却还没有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我们的网络强国也是架构在微软的Windows和Google的安卓上。原因是多方面的,核心在于我们创新生态发育还不完善,扎根于社会的创新文化还没有形成。只有中国的创新文化超越美国了,才可能具备与美国比肩的创新能力。不论中美贸易摩擦多么严峻,学习美国的先进科技和管理,都会使中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当然,美国的发展也要借力于中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就连美国稀土矿开采出来的稀土原材料,都要送到中国来加工。美国想重振稀土产业需要一定的时间,还要向中国交上稀土专利费。由此可见,中美经济的互补合作构成了贸易摩擦的结构性悖论。

  如今的中美经济客观已经有机融合,美国政府不是看不到这一点,最要紧的是不能容忍中国的做大做强。在全球存量资源有限而人类尚未实现重大引领式科技突破之前,发达国家对后发国家的戒备和遏制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发展突破了原有世界秩序给后发国家设定的底线,美国“是可忍孰不可忍”。因为中国不是英、法、德等中等规模的强国,也不是如日、韩、澳这样的体量,美国认为一旦有完全独立主权的中国成为强国,必然挤压美国的发展空间。现实的商业利益和长远的发展利益,哪个紧要?美国的政客看得是比较清晰的,于是乎,趁自己还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对中国企业下手的方式,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成为美国的优先选项。

  3

  认知的国别差异与臆想的木桶效应

  问:贸易摩擦的产生,肯定有各自认识的原因,中美两国不同的认知结构对此有什么影响?

  答:贸易摩擦本身具有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两种机制平稳有序,保障贸易摩擦在可控范围内运行。两种机制将中美贸易的各个部分和要素组合起来,在运行中某种程度的动力机制失范或平衡机制欠缺,都可能影响贸易摩擦的强度和走向。

  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的贸易关系的发展总体而言是平稳的,现在为什么会出现问题?美国精英与民众认知的差异不可绕过。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不同,美国人奉行的是个体与国家存在契约关系,人人都选择自己偏好的信息,统一思想不但不容易,还可能产生各种极端的看法。新生代的美国人看和平、合作,不同于二战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他们更倾向于先考虑自己的事。美国的工商界人士大多对中美贸易持正面立场,但一些人认为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不完善;美国研究中国的学者群体意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也在为贸易摩擦积极发声。

  美国朝野用西方的价值观来审视世界,中国的资源不是市场自由配置,政府干预过多,彭佩奥把中国的经济模式看作具有掠夺性,一手掠夺财富(顺差问题),一手掠夺科技(知识产权问题)。不局限于美国,欧洲、日本等也是以此类眼光看待中国。特朗普企图通过制造贸易摩擦清剿中国外汇的源头,通过科技封锁阻隔中国科技交流的源头,宁肯自损八百,也要重组全球价值链、科技链和供应链,信心满满,且势头不减。美国抓住中国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软肋,拼命扼杀,无不是对中国深层审视的结果。

  通过制造贸易摩擦,美国希望中国重走闭关锁国的老路,远离现代科技文明体系。尖端科技产品的木桶效应,就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木桶的容量。

  当下世界的每个的科技公司都做不到全部自力更生,必须与外部合作。无论大而全,还是小而全,五脏俱全的科技麻雀是飞不远的。中国只有追本溯源,从尊重人的价值做起,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百家争鸣,广集民智,真正打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社会生态。

  4

  贸易摩擦的僵局就是美国的败局

  问:贸易摩擦的结构必然影响结局,中美贸易摩擦的前景如何?

  答:对美国而言,3年或5年之内中国的产品不是那么容易被替代的,打破产业链容易,重组产业链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美国消费者等得起吗?美国的政界精英、学界精英、科技精英会坐视中美关系一直紧张下去吗?同时,美国的欧洲、日本等盟友通过中美贸易摩擦,也会掂量自身在美国牌局中的分量,不可能任由美国破坏规则、信步江湖。

  目前形势的倒逼,反而促进中国加速改革对外开放。制造业产业链在亚洲的产业集群效应在美国很难复制,美国的人口结构也很难承接制造业的回流和升级。同时,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低谷,理性的国家不会跟随美国背离中国。美国国内矛盾难以调和,对外政策以自我为中心,给中国加强和各国经贸联系提供了新的机会。中国一些产业已经接近到美国的技术水平,而且在战略布局上取得了初步的优势。一旦技术上突破,达到美国公司同等水平,美国产品就会被很快替代,几乎不能再回中国市场。在积极意义上讲,中美贸易摩擦也是中国面临的机遇。

  改变人类的认知往往需要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目前中国或美国对另一方的认知都很难改变。长期以来,美国人对中国人有一种优势心理。1999年美国抛出考克斯报告,认为中国偷窃了美国的W88核弹技术才完成了核弹小型化。20年后的今天,这种认知在美国还有共识,指责中国偷窃了美国的知识产权,其背后的逻辑就是中国人没有发展科技的能力。

  把华为公司作为贸易争端的突破口,实质是美国技术上的进攻,战略上的防御。中美贸易摩擦的“局”在美国一边,“势”在中国一边,中美贸易摩擦“局”与“势”转换的中枢在于中美两国认知的改变。中美贸易争端的僵局就是美国的败局,“局”与“势”转换具有长期性。对中国来说,中国保持发展的“势”比破贸易摩擦的“局”还重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阳光天地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法国女足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夜上海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细观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局”与“势”
美联储面临独立性与经济放缓双重考验
新民晚报论坛/新民环球A22细观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局”与“势” 2019-06-13 2 2019年06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