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科技”对标世界一流
今天一大早,“上海市千人计划”专家郭敏就来到了双创周“药科技”展区。他带来的世界上首项体外DNA-to-Protein (D2P)蛋白合成系统引起了参展观众的浓厚兴趣。
“这个塑料杯里装的就是一个蛋白质制造工厂,加入编码的DNA模板,搅拌一下就能完成目标蛋白质的合成。这个纳米级的工厂里面含有200多种催化剂,共同催化完成蛋白质的合成制造。以往做蛋白质是要靠生物和细胞提取,耗时耗力,我们首创的D2P产业化技术可以用简单高效的方式人工大规模合成蛋白质。”郭敏拿着一个装有浅红色液体的杯子,向观众简单直观地介绍这项生物医药未来制造的核心技术。
他介绍,D2P系统成本为传统细胞培养方式的1%,时间要快100到1000倍,蛋白质合成产量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这种无细胞蛋白质合成技术,是制药产业的基础性和共性技术,能大大简化生物制药的复杂度,降低制药成本。
郭敏介绍:“我们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张江药谷、周浦国际医学园区、临港海洋高新区建设了超过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室及研发中心,并于2017年建立了第一代产品的中试生产车间。回祖国创新创业,感到很振奋。尤其是科创板的设立,让我们这些海归创业者更有动力和信心。”
记者在展区发现,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已具备对标全球研发与生产的能力。上海澳华光电内窥镜有限公司在内窥镜细分领域深耕了25年,研发的全高清电子内镜实现了国产内镜在该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创新;上海优卡迪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全球首创CAR-T2.0系列技术;傲意信息科技带来的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仿生手,已经实现了商业化。
“芯动能”主攻核心技术
在“芯动能”展区,16家展商涵盖了集成电路的全产业链。其中,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拥有中国大陆第一条全自动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其14nm三维工艺高性能芯片生产能力将满足中高端芯片生产需求;另一家上海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则同时掌握了CPU、GPU、芯片组三大核心技术,具备三大核心芯片及相关IP设计研发能力。
“我们主要负责碳化硅半导体工艺器件机器驱动芯片的研发设计。它主要应用在新能源产业,包括光伏、风能、以及储能装置,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解决的是‘卡脖子’的技术。”上海瞻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参展负责人曹骏介绍说,公司成立2年多以来,已经初步掌握了6英寸碳化硅MOSFET的工艺流程,也成为国内第一家打通这个工艺平台的高科技公司。“我们要打造国内第一家车规级碳化硅MOSFET的全系列产品线,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交钥匙的解决方案。新方案下,在电驱动单元中,相关产品的体积更小,功率密度更大。”预计到2020年,基于6英寸生产线的碳化硅MOSFET将通过可靠性验证,实现量产,填补国内空白。
“智未来”应用接地气
43家企业参展“智未来”人工智能展区,内容覆盖AI平台、无人驾驶、机器视觉、无人配送、智能零售、智能客服、机器人等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和产业落地的各个方面。
以人脸识别技术著称的商汤科技将展示超算平台建设的成果,深兰科技将展现智能驾驶、以及其在智能城市的场景应用,美团点评也将分享其在无人配送、餐饮娱乐知识图谱方面的最新研究。
记者发现,人工智能企业的展示接地气,很多应用已经广泛运用在生活中。上海地铁部分站点的安检设备用上了一套智能识别X光机系统,来判断各种不同物体材质,查检易燃易爆危险品。参展商上海复旦微电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改造,所有的X光机都能变得聪明起来:识别一张图片只要60毫秒,它的学习能力越厉害,识别率会越高。只要在传统X光机里插进一块可编程芯片,升级软件后,X光机就具备了智能识别功能。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