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已结束,全国各地都在陆续放榜。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31万(不含高职扩招补报名人数)。恢复高考制度已经40多年,这一全国性的考试依旧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与十多年前的高考相比,如今的高考早已大不相同,悄悄进入普及化和机会多元的时代。有统计说,2008年,我国高考升学率只有57%,到了今年,加上高职扩招,我国各地的平均高考录取率已可超过85%。高考确实已不再是一考定终身,但考分出炉后的志愿填报仍在困扰绝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究竟该选什么学校和专业,才更适合自己?
对选择的迷茫,源于自身定位的不清晰,也源于社会“名校情结”“热门专业”的盲目跟风。这样的迷茫,其实也会带来一连串的后续问题。这几年,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大学录取越来越看重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许多高中学校也开始尝试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这些变化其实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个性特长,做好人生目标的定位。
但是,也曾有一位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校长无奈地对我说,学校一直在尝试推进生涯规划,孩子却在辅导班间奔波,压根就没时间好好思考自己的兴趣何在、自己的未来在哪,到了高考填报志愿时,家长们往往逮着哪个专业热门就填哪个。
现在还有种现象:小时候活得像个大人,长大后却像不成熟的孩子;小时候琴棋书画啥都会,长大了做饭扫地都不会;小学生没时间玩,大学生却成天玩网游……我一直在想,如果,成年人愿意给孩子多点时间,让他们认真想一想“我是谁”,而不是急吼吼用知识包装他们;如果,再多花点时间,让他们有空闲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做出自己的选择,是否就能避免这样的“迷茫”?
不过,再换一个角度来说,高考也从来不是一个“终点”,针对高中生的生涯规划也并不能包办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一份《2019职场“过来人”高考调研》显示,55%受访者所从事的工作和高考志愿关系不大。人生的选择,其实也可以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