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共产党98岁生日,上个月刚刚转正的新党员牛犇上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我一直在想,‘正儿八经’的共产党员,就要做点实际的事情。”
84岁的牛犇,很有干劲。他说,一直想要把那些口口相传的古代儿童的聪慧故事拍成电影,“故事搜集、整理、筛选都搞得差不多了,已经在报批了。”牛犇举例说:“曹冲称象,我们到时候要用真的大象来拍,用现代的电影语言,来给现在的孩子们一点启蒙和熏陶。”挂掉电话前,他又忽然像是想起什么重要的事情来,跟记者道:“教育下一代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希望将来,我可以告诉人家,我们是努力的。”
一个月前,中共预备党员牛犇转正了。“去年跟大家一起宣誓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呢。” 那天,83岁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他和上影集团的青年党员们一起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牛犇说,预备期这一年他又拍了7个戏,电视剧《遍地书香》《老酒馆》《弯弯的大湾》,电影《如是你闻》《再见少年》《歌带你回家》《不老年华》……他跟记者聊起日常的拍摄和生活,“我没有经纪人,也没有助理,就是自己去剧组,夜里背词,早上起来拍戏,拍完回上海,有时候也挺辛苦的,毕竟年纪不小了。但是我想,我要对得起习总书记对我的要求和期望,我得多拍戏,拍好戏。”首席记者 孙佳音
台前幕后
“暂且离开上海地,暗藏文件回家乡;保存实力避锋芒。待等时机成熟后,再度集结聚力量;重拳出击打豺狼。” 今天下午,上海评弹团根据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藏文物的真实故事改编推出中篇评弹《初心》(第一回)将在兰心大戏院上演。记者日前探班《初心》动员会现场,和3个“张人亚”分别聊了聊。
据悉,这部聚集上海评弹团老中青共20余名骨干新秀的作品,可谓是评弹团建团以来创作演出规模最大的中篇。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坦言:“作品取名《初心》,既为道出共产党人张人亚用生命护住党章的‘初心’,也为提醒我们评弹工作者勿忘拿起琵琶三弦的‘初心’,用心、用情来讲好共产党先进事迹和动人故事。”
49岁的高博文、39岁的黄海华以及28岁的侯骁晟,分别饰演不同阶段的张人亚。
黄海华饰演《初心》第一回中的张人亚,尤为擅长说表的他,将人瞬间就带回了1927年那场腥风血雨后笼罩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从4月12号到14号,上海共产党员和支持革命的群众,被杀害有300多人,被捕500多人,失联5000多人。但是,屠杀并没有结束……”黄海华说:“要让观众和听客有代入感,首先自己要进入那个情景。”
从接到角色至今,黄海华每日都在琢磨剧本,沉浸在人物中,力求无限接近那个时代,去体会在最危机时刻怀揣党章、《共产党宣言》等重要文件四处躲避敌人追踪的张人亚的所思所想。“作为一名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共产党员,或许我们尚无需面对那样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但通过对张人亚的演绎,让我了解了一名共产党员该有的样子和担当。”
相比第一回,高博文饰演的第二回中的张人亚,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尤其是在寻求父亲帮助却又不能道明原委的矛盾心情,以及面对家人的关怀只得三缄其口的情感压抑,是极为考验演员的“情感戏”。高博文为寻找人物感觉,特地到张人亚的家乡宁波采风,通过张人亚的遗物试图找到和人物的情感联结;听听他的同乡怎么描述这位“闷声不响就做成惊天大事”的英雄的真实生活。
让高博文最动容的是看到张人亚“自述”的一段话,说其因境遇而忠于无产阶级,从一个农民的子弟到成为上海的手工业工人,加入共产党并非偶然,而是发自内心的选择。他写道:“要做一个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这是张人亚的初心写照。
侯骁晟是如今团里年轻演员中的佼佼者,此次学习担任第一、二回张人亚的B角。高博文说:“演绎中需要演员用琵琶伴奏,难度较高。”
相比老师们,“90后”的侯骁晟距离那个时代更为遥远,但他表示:“所处的时代、面临的环境或许不同,但为理想和信念的执着与义无反顾是相通的,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本报记者 朱渊
记者手记
传承
□ 朱渊
今年是《蝶恋花·答李淑一》评弹谱唱创作60周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不仅是苏州评弹艺术创新的经典代表,而且在新中国的音乐史上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地位。作品曲作者、85岁的艺术家赵开生来到《初心》动员会上,讲述了上海评弹团红色经典传承的光荣传统。他从《蝶恋花·答李淑一》《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作品入手,谆谆教导,要创造出感人肺腑的艺术作品,就要深入生活汲取创作灵感,“你得先触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观众。”
以精炼简洁、高潮迭起的中篇评弹来反映现实题材,犹如“舞台新闻播报”般将老百姓关心的热点热事搬上舞台,是以蒋月泉为代表的评弹前辈艺术家所独创的。相比长篇,中篇评弹创作更快、更及时。而今日,在建党98周年的喜庆日子,中篇评弹《初心》的上演也正是继承了评弹的这一传统,延续了这种创新精神。
【剧情链接】
·第一回《存·初心》
讲述张人亚身处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留存下党的重要文件。通过与同学梅里仁关于真理、理想的辩论,展现上海这座城市推动张人亚革命思想日趋成熟的过程;通过与底层劳动者阿珍的交往,展现普通民众向往幸福、自由生活的愿景。
·第二回《托·初心》
讲述逃脱国民党追捕的张人亚连夜赶回宁波老家,把保存下来的重要文件交托老父亲保管,着重讲述父与子、情与理的纠葛,展现共产党人面对骨肉亲情与民族大义时所做的抉择。
·第三回《护·初心》
讲述张人亚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前,回乡探望老父,却在村口被告知父亲为了保护文件“衣冠入冢”的一片苦心。通过张人亚、梅里仁、三阿婶的不同人生选择,展现真理的光辉、革命的火种在中国的大地上如星火燎原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