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使命,看似简单的词语,可一笔一划书写的过程是难以言说的困难和不断的付出。”徐汇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2年起,徐汇区共有24名老师先后援藏。去年7月,董虎出征前,大儿子刚读幼儿园小班,小儿子刚刚出生,他满怀牵挂与不舍,同为教师的妻子却给予了体谅和鼓励:“能帮到教育落后地区的学生,也同样是我的愿望,那么我一定支持。”整个7月,董虎白天参加培训,晚上陪护妻子和孩子;在二宝未满月时,他便奔赴西藏日喀则,开始了一年的援藏工作。
按照援藏要求和实验学校需要,董虎承担了两个班近20个课时的数学教学工作,还为当地部分数学老师作几何画板等数学软件培训。
藏区的孩子淳朴、容易害羞,学习程度也有很大差异。他根据孩子们汉语交流和数学学习的程度将他们蛇形分组,重新组建了数学课堂学习小组。一到数学课,孩子们便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学习。汉语好的学生能为听说不便的同学翻译,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带动全组讨论,激发其他人的学习兴趣。对一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董虎还会在课后给予特别辅导,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周末,董虎还时常到日喀则市第二福利院陪伴那里的孩子,辅导他们做功课,一起活动、玩耍,给这些失去家人的孩子送去自己的一份关爱。
很少有人知道,这并不是董虎第一次离家远行、为国奉献。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期间,他就曾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参军,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并于200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年的援藏工作结束,回到上海,这位七尺男儿却红了眼眶——他发现,视频里不停呼唤“爸爸”的小儿子看见他本能地往后退;他得知,母亲怕让远在藏区的儿子不安,硬是没有提及自己实际的身体状况,以致延误病情,吃足了苦头……
“在那么多亲情、责任的交织下,选择还那么容易吗?坚守选择真的那么容易吗?满腔热血、心怀赤诚是党员的初心,无私忘我、奉献青春是为人师的担当。该坚守的道路在选择了入党、选择了从教的那一刻早已铺就。”接过援藏的接力棒,施刚强老师动情地说。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