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消息说,申城一家知名葱油饼小店放暑假啦,老板照例休假去了!与此同时,一张申城“葱油饼分布图”也在坊间流传。
葱油饼店,典型的“小微”,休假和分布图,却透露出“小微”别样的况味。
申城“小微”,日子过得怎么样?转眼已是7月,年中是要盘点盘点。
如果说,垃圾分类是事关城市未来的重大环保话题;那么,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落到实处,扶持实体经济,激发企业活力,就是事关城市当下的重大民生话题,而“小微”过得好不好,就是城市活力的风向标。
小微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曾经遭遇的最大瓶颈,一个是融资,一个是成本,成本重在税收。企业涉及的主要税种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可以说是低税率,但小微企业仍面临难题。如果企业当年报表利润为100万元,应缴企业所得税为25万元。75万元利润在分配时,应另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15万元。因此,企业的实际税负高达40%。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在年终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和税务机关核定时,有名目繁多的调整,当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不一致时,必须依据税法调整。调整后,企业所得税税负可能达到50%或60%。
可以说,中小微企业一度负重前行。与此同时,“小微”虽小,对城市经济社会的贡献,却是不可小觑。
一组数据表明,2012年,小微企业占上海企业总数已达96.8%,吸纳就业占全市企业的54.6%;2013年,上海中小企业税收总额达到4922.7亿元,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45%,占全体企业税收总额半数以上。同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年底全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882.9万人,比2010年增加60.4万人,占全市法人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3/4以上。时至今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格局中,小微企业更是就业市场的主力,是社会财富的积极创造者、贡献者。
“小微”,蚂蚁雄兵一样的存在,个体渺小,但却能汇聚出磅礴之力。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落到实处,善待蚂蚁雄兵,城市活力才会后劲强大。
来自市财政部门的信息显示,围绕优化融资环境,一系列创新之举,无不旨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2012年起,上海开始实施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和信贷奖励政策,重点是对各有关银行,为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所发生的超过一定比例的不良贷款净损失,财政给予相应的风险损失补偿。同时,银行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若绩效考核突出,财政就会予以奖励。截至去年底,上海财政已经累计向62家和111家银行实施了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今年,这项政策安排资金将达1.8亿元,支持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让“小微”不再为融资闹心。
至于减税降费,力度之大,更是耳目一新——2019年,上海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对地方权限内的有关税费政策,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降到最低水平!初步测算,各种减税降费措施预计新增年减税降费规模约50亿元。
事实上,扶持小微企业,为小微企业减负,一直是政府的努力方向。在上海,税制改革已带来积极实效。2018年5月1日起,上海正式推进实施增值税降低税率等三项税改措施,惠及全市84万户企业纳税人,全年为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带来共计约290亿元减负效应。同时,税务部门通过与银行监管部门、在沪银行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实现银税交互数据153万余项,辖区内银行的各类银税合作产品涉及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37亿元,为小微企业节约利息成本、抵押及担保费1.3亿元。此外,2018年上海共有1.2万余户企业申报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优惠金额达660亿元;600多户企业申报享受软件、集成电路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83.2亿元;17户创业投资公司享受投资抵扣优惠,合计抵扣应纳税所得额1.5亿元。凡此种种,都有益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
数字是抽象的,活力是生动的。走在申城街区,如果一只葱油饼都能画出一张“城市美食地图”,打饼师傅无论男女老少,都如武林高手般身怀绝技,各自拥趸无数,这座城市“小微”活得自在与否,可见一斑。
看一座城市的活力,如果貌似微小的“小微”都有足够的力量越过“融资坎”、“成本关”,活下去活得好,那么,活力城市,一定所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