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19年里,上海交响乐团发展为中国职业交响乐团头把交椅,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高度,都值得书写。但作为上交团长,周平说,她只是艺术家们身旁的一名“掌灯人”“开路人”。
求变带来活力
周平大学本科学的是钢琴,研究生学的是声乐,2000年从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周平进入上交最早的岗位,现在叫谱务,其实就是艺术资料室的资料员。
但周平一直感激这第一个岗位。她的工作,就是将总谱拆分成各声部的分谱,整理编辑。一部交响作品,往往要拆分几十个分谱。
抄了一年乐谱后,周平转到了行政办公室,很快头衔变成了办公室主任。她性格中的“求变”“使命必达”等特点逐渐显山露水。外事、报批、演员邀请、节目策划……每遇到问题,周平就考虑怎么做最好。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原本“吃皇粮”的乐团开始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是:票卖不动。“那时团里的老同志甚至骑自行车出去兜售。”现代营销和推广能破冰吗?周平又开始兼起了演出推广部的工作。
周平研究国外乐团的运营模式,为了改变音乐会“单场散票”难以销售的状态,提出做跨年“音乐季”的包装——足球赛有赛季季票,音乐会也应该有季票。当时这一概念在中国内地还属新兴。很多人觉得,提前一年就要把下一年的演出档期安排妥当并进行推销,难度实在太大。
跨年音乐季的时间是当年9月至次年6月,6月底开始提前销售预售票,预售票相当于季票,但只售约一个月,一个月之后才开单场散票。2007年,上交首次推出音乐季预售票,但成绩很“打脸”,买的人“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但周平并不气馁。如她所期待的,预售票销量后来每年逐步增加。“去年预售票,一个月卖掉了全年可售票的61.3%,这在国际上都是首屈一指。购票者来自27个国家。”周平说,今年5月阿格里奇的两场音乐会,在去年7月开出预售票的第一天,15分钟内就卖完了。黄牛票从80元炒到1万多元。
音乐季是衡量一个职业交响乐团综合实力重要的指标,然而目前全国真正执行音乐季的乐团并不多,而预售票难度更大,考验的更是整个运营体系。“12年过去了,上交仍是中国内地唯一一家在做预售票的职业交响乐团。”周平说。
2014年年底,周平升任上交团长。今年5月,上交获得了2018年度上海市质量金奖。
开拓音乐教育
周平说,她唯一不变的,是“求变”,而求变的动力,是好奇。“现在我45岁了,好奇心还是特别重,看到二维码就扫,如果是一个新的软件,总想用用看。”
一个好的乐团,仅仅只关注演奏吗?周平觉得并不是,观众拓展非常重要。她好奇,如果上交“跨”出另一条腿会怎样?
上交的音乐教育开始“激活”了。“很多人说,古典音乐是阳春白雪,高攀不起,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听出自己心中的莫扎特、贝多芬。”周平说,她身边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乐团有一名司机,原本并不懂音乐,因为近水楼台常听古典音乐,慢慢地竟也能像模像样地发表评论,还和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合了影。“音乐教育就是让更多人走近音乐!”
“上海夏季音乐节”,让许多青少年登上了舞台;“音乐地图”,面向徐汇区所有7年级学生,后来崇明的学校也有幸加入,更辐射到了成都、西安等地;“音乐好邻居”,邀请周边社区居民们举家探索音乐世界;“乐行天下”“乐工坊”等,则是联合赞助商们共同打造的音乐产品。
如今,上交旗下还有很多音乐教育名片,如上海音乐博物馆、上海乐队学院、小作曲家工作坊、乐工坊、有准备的聆听、大师不在台上、大师与琴童等。上交还创办了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届比赛后的第二年就被美国权威古典音乐杂志《美国音乐年鉴》选入“2018全球顶尖音乐赛事”之一。
交响乐团对一个城市来说,是一种体现城市特性的存在,周平说,她最大的幸福,是幸运地从事了“上海特性”之一。
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