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大风有隧》讲述的是上海隧道建设者攻克技术难关的过程,同时夹杂着爱情、友情的人物故事。这部话剧也是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党委对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探索和创新。
说起话剧名字的由来,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晓东是这样解释的:“大风有隧,出自《诗经》,意为大风吹来,自有其来路,自有其本源,自有其初心。”
作为该剧出品方,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始建于1965年,是中国最早开展盾构法隧道技术研发和施工应用的专业公司。一家传统施工企业,为何会想到要排演一部话剧呢?宋晓东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大幅提高。公司在发展与壮大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如何做好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此次将党建宣传工作与话剧艺术形式相结合,就是一次尝试。”
隧道股份上海隧道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它依托的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时尚,是伟大时代的一个缩影。据该剧策划兼编剧苏虹表示,希望通过这部话剧,向全国乃至世界讲好中国国企和国企党建故事。
平凡的隧道工人形象、幽深的隧道作业内景,这些以往在地底下才能看到的工业元素,被一一搬上了舞台,再叠合庞大的工程项目、专业的精神信仰、平凡生活里的喜怒哀乐,成了一出有感情的“好戏”。
编剧陈小玉告诉记者,她与苏虹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力图打破同类行业剧固有的模式,通过塑造隧道工程项目经理豹子与大学校友温妮、大学同学吴大鹏之间的爱情、友情,将隧道建设者攻克技术难关的过程,转化成为人物自我成长的历程,让这部剧成为人物内心的一次英雄之旅。
在剧本酝酿前期,陈小玉还扎根上海隧道公司两个多月,采访了六位在隧道一线工作的建设者,将真实的上海大型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作为剧本背景,着重展现隧道人的心路历程,让他们种种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在舞台上得到真实体现。
虽然仅上演两天,但近千名党员干部、职工代表和家属观看了话剧,切身感受隧道建设者攻坚克难、奋勇拼搏的精神,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为更好践行“守初心、担使命”的要求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本报记者 裘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