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7月2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梦想一路前行 奋斗着是美丽的
裘颖琼 易蓉 孙中钦 左妍 徐程 江跃中 叶薇 张钰芸 曹刚
  林元培 赶上好时代 实现造桥梦

  “我赶上了好时代。”林元培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接棒后的第三代总工程师,他等到了国家开发开放浦东的消息,建造黄浦江大桥终于提上日程,让他得以实现前辈们在黄浦江上造大桥的梦想。

  今年8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林元培,这一生都在和桥打交道,主持设计的大桥包括南浦、杨浦、徐浦、卢浦和东海大桥等上百座桥。 

  1989年,黄浦江市区段第一座跨江大桥——南浦大桥开建。但很快,一个大问题摆到面前,南浦大桥的结构原型加拿大安娜西斯桥,投入使用不到两年就出现了裂缝。林元培得知后十分着急,和设计人员集中研究出4种解决裂缝的办法,应用到南浦大桥中。“这样改行不行,心里总打鼓。后来实践下来没问题,我才放下心来。”二十年后,在大桥例行大检查中,桥面没有一条结构性裂缝。 

  南浦大桥尚未完工,杨浦大桥就开始设计。杨浦大桥跨度为602米,而当时世界斜拉桥跨度纪录为530米。林元培毅然决然地承担起破世界纪录的风险。1993年,杨浦大桥建成通车,在世界同类型斜拉桥中雄踞第一。 

  建造卢浦大桥时,林元培选择了以前从未做过的拱桥。自己推导公式,自己编写软件,自己解决结构计算和施工工艺等难题。“希望有一天,能有计算机解决问题,不再只靠人来拍板,设计师就不会睡不着觉了。”林元培说,自己目前正在把工程上尚未解决的问题作为理论课题来研究。 

  卢浦大桥做完以后,他再次迎接挑战,接下了东海大桥项目,从江河走向海洋。“经过了南浦、杨浦大桥,技术上没有问题,关键是与洋山港同步建成。”林元培表示,东海大桥在外海,风狂浪高,一年360天只有180天可以施工。最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拿出最有把握的工艺,东海大桥也顺利建成。 

  本报记者 裘颖琼 

  于 漪 教育接力棒 一棒一棒传

  “一个人一辈子走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心中一定要有盏灯。这就是理想,就是信念,是跟祖国、跟人民糅合在一起的。”今年89岁的于漪,一生所选择的道路,就是做一名国家放心、人民满意的合格教师。从教六十余载,她从未停止过对教育的思考,始终站在教改一线,关心学生、支持后辈,是“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

  她格物致知。从教之初就坚持撰写“教后记”,用“量自己不足,量别人长处”的两把尺子,反思每节课的不足,力求精进。她开过近2000堂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她认准“每节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生命的质量”。

  她勤思善思。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全面育人”,到90年代初提出培养“现代人素质”,再到90年代中后期旗帜鲜明主张“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她的教育思想、教学实践创新始终同步。从教67年,她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包括中国第一部研究现代教师学的著作《现代教师学概论》和《现代教师发展丛书》等,在引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深化国家教育战略发展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她首创“师徒带教”。通过师傅带教、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的模式,研学一体化促进教师成长。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先后培养三代特级教师,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青年教师,涌现出程红兵、陈军等一批知名教学能手。“教育是接力棒,要一棒一棒传下去。”前不久2019年杨浦教育系统青年教师于漪教育思想研修班刚结业,8年来,研修班已开办20个班次,学员多达600名。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说,休戚与共,血肉相连,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成长,“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

  本报记者 易蓉 文 孙中钦 摄 

  王振义 找到救命药 攻克白血病

  周四上午9时30分,95岁的王振义如往常一样来到瑞金医院血液科,参加“开卷考试”,学生们已经准备好了疑难病例向他请教。王振义回去后,会用一周的时间搜索全球最新文献,并思考分析制作成PPT与大家一起探讨,寻找线索和治疗方案。这样的“开卷考试”,他已经坚持了几十年。

  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从医77年,带领团队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挽回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是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如果不及时治疗,90%的病人将在半年内死亡。上世纪70年代末,国际上治疗M3的主流方法是化疗,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10%到15%。王振义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用诱导分化的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经过8年奋斗和探索,最终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M3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1986年,一个患病小女孩在王振义建议下试服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只吃了一星期,病情就出现了转机,现在仍健康地生活着。这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王振义也因此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找到攻克M3的“特效药”后,王振义并没有申请专利,他希望让所有患者都尽快用上这种救命药。这种黄色小药丸只需口服,一盒11元钱,即便过了三十多年,如今也只要290元,还可纳入医保。

  此后,王振义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使这种曾经最为凶险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这一成果被誉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本报记者 左妍 文 徐程 摄 

  徐 虎 辛苦我一人 方便千万家

  今天上午,普陀区西部企业集团“徐虎加装电梯工作室”在宝山区淞宝路160弄承接的2台加装电梯项目开工,退休好几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徐虎,来现场“站台”,为这项惠民工程加油。

  出生于1950年的徐虎,1975年进入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成为一名水电维修工。他服务态度好、质量高,深受居民好评。为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徐虎以个人名义向住户发出了500张修理服务征询单,反馈信息告诉他,居民企盼能为双职工家庭解决白天上班无法报修的难题。

  这让徐虎萌发了夜间义务服务的念头。1985年6月23日星期天,徐虎在辖区内挂出3只夜间报修箱:凡附近公房居民,如遇到晚间水电急修请写上纸条放入箱中,本人将为您服务。此后十多年间,徐虎背着工具包,骑着自行车,按收到报修单上的地址,走一家修一家,累计开箱服务3700多天,花7400多个小时为居民解决夜间水电急修项目2100多个。

  1998年,3只报修箱退出历史舞台。徐虎从一线水电工转到了管理岗位,历任徐虎物业经营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支部书记、西部企业集团物业总监。从水电维修岗位到中层管理岗位,徐虎角色变了,但“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信念不变,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敬业、钻研和奉献精神,在物业管理工作中作出了新的贡献。

  徐虎成为全国房管行业的标兵和新时期的学习楷模,2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5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7年作为党员代表,光荣出席了党的十五大。

  退休后的徐虎仍然关心物业服务,去年西部集团成立加装电梯工作室,以他的名字命名,徐虎欣然加盟。自徐虎加装电梯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有多部电梯进入了加装实施之中。

  徐虎还经常关心小徐虎的成长,给他们传授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服务理念和工作技巧,做好传帮带。本报记者 江跃中 

  周振柏 怀揣赤子心 造船多“第一”

  从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到推动造船厂的体制机制改革;从主持设计导弹护卫舰,到研发大型液化天然气船,我国船舶工业界优秀管理者和技术专家周振柏,将毕生心血奉献给造船业,以卓越领导才能和出色管理能力,实现了工厂生产能力、产业规模的迅速发展壮大,创造了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第一”。 

  周振柏是推动造船业在整个中国工业体系中率先走出国门,实现外向型发展的开拓者。1989年任沪东造船厂厂长以后,周振柏敏锐把握改革开放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推动沪东造船厂围绕市场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造船模式,加快与世界造船市场接轨,成功建造代表当时世界最高造船水平和科技成就的2700箱全格栅冷风集装箱船“柏林快航”号、63000吨油轮、52000吨浮式储油轮“渤海友谊”号等一系列产品,其中74500吨“中国沪东型”散货轮远销世界各地,奠定了沪东造船厂在中国船舶行业的地位。

  作为一位舰船设计技术专家,周振柏始终怀抱军工报国的赤子情怀。由他主持设计并建造的中国新一代导弹护卫舰,实现了中国海军主战舰艇由鱼雷火炮型向具备隐身型、全海空域防卫能力导弹护卫舰的重大历史性转变。

  目前,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30万吨船坞,是上世纪90年代末周振柏和全体职工联名上书国家有关部委后建造的。这个船坞如今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可建造多艘大型现代舰船,都是当今人民海军最新型的主力战舰,被誉为“当家花旦”“带刀护卫”,有些装备则是不可或缺的国之重器。

  周振柏还是大型LNG(液化天然气)船的奠基者。1999年,我国第一个进口LNG试点项目启动后,他向中船集团及国家相关部委呈送了建造液化天然气船的建议书。为早日建成LNG船,他全身心扑在研发上。历尽艰辛,沪东中华造船公司终于打破日韩等国的垄断,建成了中国第一艘LNG船。 

  本报记者 叶薇 

  刘 宏 扎根外高桥 一干20年

  1999年1月,36岁的刘宏揣着冲劲与梦想,来到世纪之交浦东开发开放的热土,扎根于外高桥集团这一保税区开发建设的桥头堡,一干就是整整20年。

  他在外高桥保税区的第一个职务是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招商引资工作。这是保税区的第一家开发公司。跑客户、引进项目落地,跑工地、管好建设品质,跑部门、争取有利政策,在外联发公司工作十多年间,他走遍了园区每一寸土地,倾注智慧与汗水。第一家物流分拨中心、第一家营运中心、第一家亚太营运商……外高桥保税区几乎所有的功能创新,都是公司根据企业的需求,率先向政府提出,并配合政府研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2016年,当他不再兼任外联发党委书记、总经理时,公司的资产总额和净利润分别达到40.7亿元和3.6亿元,十年间均增长了5倍。

  2016年2月,刘宏成为外高桥集团股份的掌舵人。他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外高桥保税区的10平方公里,要为落实国家战略、推动浦东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努力。首届进博会期间,外高桥有几十家智能制造、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领域的客户签约参展。经市商务委认定,智利馆、澳大利亚馆、中东欧十六国馆三个国别地区商品中心和智能制造、汽车、酒类、化妆品、文化等5个专业平台入选“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外高桥集团股份也成为进博局招展合作伙伴。他还推动复旦科技园等一批科创中心在外高桥落地,集聚起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科技研发和检测维修服务类跨国企业。通过开展长三角区域联动,产业“走出去”的脚步已遍及启东、池州、南通、嘉善、奉化、徐州、泰州、嘉兴等10多个长三角城市。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作为全国首个跨省产业联动合作项目,更被誉为“启东模式”。

  本报记者 张钰芸 

  孟执中 矢志“追”星 风云在我心

  仰望星空,7颗中国风云卫星稳定运行,密切关注世间风云变幻。它们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一位85岁老人的心弦。四十载无怨无悔、矢志追“星”,风云系列卫星开拓者孟执中院士用最美的“奋斗之笔”书写出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的美好篇章。

  1969年,孟执中和十几位科研人员一起,参加上海卫星队伍的组建。“没有实验室,也没有一台仪器。当时有农民住在里面养猪养鸡,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我们住在‘养猪新村’。 ”没有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就从基础知识开始培训新人;没有试验设备,就一件一件去“化缘”;没有卫星研制经验,每走一步试一步……为了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孟执中把床铺搬到实验室门外。就这样,以孟执中为代表的老一辈上海航天人,实现了上海卫星事业的从无到有的突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卫星人。

  1970年,由上海市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研制。“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也成了孟执中毕生为之奋斗的梦。1988年我国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发射,但风云一号A星发射后仅39天,卫星姿态失控;此后发射的B星在轨运行165天,未达到设计寿命。“我当时站在塔架上,那份难堪和窘迫,真想从塔架上跳下去。”作为我国风云卫星的元老,孟执中对那一刻的记忆刻骨铭心。面对着研制过程中一道道技术难坎,他没有退缩。“一定要在退休回家前,搞出一个圆满的结果!”在孟执中的带领下,经过多年努力,1999年、2002年,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一号C星、D星。

  风云一号研制成功后,我国开始进行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的研制任务。孟执中的“追星”之路依然不停歇。2008年,风云三号首发星成功发射升空,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  

  本报记者 叶薇 

  马凤山 为了大飞机 甘当铺路石

  我国第一款中程战略轰炸机轰6、第一款中型运输机运8、第一架干线喷气客机运10的背后,都有同一个名字——马凤山。1970年,马凤山到上海全面领导新中国第一型大型客机运10的设计。他用毕生心血,为“关山万千重”的中国大飞机事业跑出了至为艰难的第一棒。

  从轰6研制开始,马凤山就高度重视对国外设计规范、民航规范和民机适航条例的研究运用,先行探索中国大飞机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上世纪80年代,他接受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等委托,组织编制了我国第一部适航规章《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第25部: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CCAR-25)》,填补了新中国民航和民机的重大空白,为新时期包括ARJ21新支线飞机、C919大型客机在内的民用飞机以及民航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石。

  从轰6到运10,四十一年南征北战,马凤山不仅留下了功勋和业绩,也播撒着新中国航空事业珍贵的种子。他说得最多的是:“人命关天,质量第一。”在运10设计中,他统领着几十个专业、几百个单位的大协作,却始终认真审核每一份报告,每一个数据,带领各级技术负责人对十四万三千页设计图纸在内的全部技术报告、手册进行了逐一审查,飞机研制10年中没有出现过一次因为数据错误造成的大返工。

  他一生驱驰,无条件服从党的号令和祖国的召唤。他魂牵梦萦的一直是“自主设计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1982年,他被查出肝疾,之后8年里依然奋斗在一线。1990年,他病逝于上海。妻子清理遗物时,发现他留下的是一大叠手稿、数十本凝聚他一生心血的工作笔记,还有一大堆医院开出的病假单……

  今年5月8日,中国大飞机新老设计师相聚C919设计研发中心,共同缅怀、纪念被誉为“中国大型飞机设计第一人”的马凤山。马凤山之子马凌回忆,“运10的每一步成长都紧紧牵动着父亲的内心。他曾说,我们要有自己的航空工业,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如今,父亲毕生的夙愿已经一步步成为现实。”

  本报记者 叶薇 

  陈 维 守碧海蓝天 护公共安全

  39岁的浦东海事局危防中心主任陈维,从2002年至今,扎根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和船舶防污染管理一线,全力守护公共安全和碧海蓝天。她攻克“船载危险货物集装箱谎报瞒报监管”这一业内难题,开创船舶排放控制区综合监管体系,探索危险货物和防污染管理人才的培训模式。

  早在2005年4月,陈维通过对300多万条货物信息层层过滤,锁定有违法出运嫌疑的目标箱,查获第一起谎报瞒报案件,成为我国外贸危险货物集装箱开箱查验第一人。多年来,她带领团队共查获779起涉及1235标准箱的危险货物谎报瞒报案件,查实率高达86.7%,立起一道坚实的环保屏障。 

  2010年,全国海事系统首家劳模工作室——陈维海事危防监管创新工作室成立,至今培训了500多名危防专业人才,走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直属海事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一批海事优秀青年。

  近几年,陈维将开箱查验的创新模式巧妙运用到船舶排放控制区的工作中,为环保再立新功。她还牵头推进国内嗅探设备研发认证,实施“固定点初查—无人机核查—上船实查”的船舶尾气监测检查流程,精准打击使用高硫燃油的违法行为。今年7月15日,浦东海事局运用“无人机携带尾气监测吊舱”和“巡逻艇携带艇载嗅探设备”两种监测手段,查获国内首起在航船舶违规使用高硫燃油的案件,大大震慑了排放控制区内的此类违法行为。

  陈维笑言,船舶排放控制政策实施以来,长三角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上海、江苏和浙江监测的二氧化硫浓度同比下降25%、18%和17%。“很高兴能为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如果人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美丽中国就在我们身边。” 

  首席记者 曹刚 

  管彤贤 “振兴中华” 59岁再出发

  他在59岁即将退休时创业,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将公司取名为上海振华港口机械有限公司,寓意“振兴中华、为国争光”;他埋头创新,弘扬工程师精神,把“ZPMC”的铭牌标注在大部分港口上;他86岁依然留在工作岗位,与带教的研究生一起办公……

  他是上海振华重工原总裁管彤贤,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成功走出一条重型机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自主创新之路,带领振华重工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成为世界知名企业。

  在管彤贤看来,振华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抓准市场”。“当年,全球港机95%的市场份额,都被日本三菱、德国克虏伯、韩国三星等把持。振华别说同台竞技,竞标资格都没有。没有车间就向兄弟单位暂借,没有钱买新加工设备就去买二手的,办公室狭小就把资料柜钉在墙上。起步的振华港机从零开始,举步维艰。但因为大环境好,我们遇到的大小难题总有办法化解。”

  管彤贤在公司成立伊始,就大胆提出“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港口,就要有振华港机的产品。”1992年,振华把第一份竞标书递进了加拿大温哥华港,以价格优势成功中标,振华像制作工艺品一样制造这第一台起重机,第一单并没有为振华带来多少利润,但为振华赢得了好名声。从1998年至今,振华的岸桥产品已经连续21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全球同行公认的排头兵。

  工程师出身的管彤贤带领员工,以研发高效、节能、环保的集装箱起重机技术为方案,独创了数十项引领全球的起重装备技术。世界首创的双40英尺集装箱起重机,生产效率可比传统设备提高50%以上;世界首创的采用GPS技术的集装箱起重机,精度可达15毫米;世界首创的大梁升降式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管彤贤带领团队提出并实现了多项中国人的首创、中国人的第一。

  本报记者 叶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广告
   第A08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都市小区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第A13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为梦想一路前行 奋斗着是美丽的
新民晚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A13为梦想一路前行 奋斗着是美丽的 2019-07-26 2 2019年07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