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上海市民在逐渐养成生活垃圾“随手分”的习惯。很多人也在思考,怎样减少生活垃圾?
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回过头去看,我们可能会惊觉自己每天产出的垃圾之多,比如有意无意间接受、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的各种一次性产品。
例如去咖啡店里点一杯饮品,不管顾客是堂食还是外带,部分商家提供的都是一次性杯子,可重复使用的瓷杯或玻璃杯似乎被遗忘了。这种情况会不会改变?
某咖啡连锁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曾向媒体记者介绍,从今年4月起,该企业的苏浙沪门店就开始积极响应垃圾源头减量的号召,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对于在店内享用咖啡美食的消费者,默认提供不锈钢餐具及店用杯。这里的“店用杯”,我的理解是非一次性杯子。
前两天我正好经过这一连锁咖啡的门店,环顾店内,堂食顾客用的仍是一次性杯子。是这些顾客更喜欢用一次性杯子吗?或许吧。但我在购买饮品时,店员并没有主动询问我是堂食还是外带,或偏向使用哪一种杯子,而是默认提供了一次性杯子(虽然我确实是外带)。当然,我的“样本量”严重不足,不够判断这家连锁企业的整体情况,但至少在我观察的那个时间点,那家门店有没有对堂食顾客“默认使用店内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企业制定响应垃圾减量的措施当然好,但更要在落实环节做到“全覆盖”。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每个人都需要改变习惯,企业也得克服“惯性”。比如曾经默认提供一次性杯子的咖啡店,如今至少应主动告知顾客其他选择。
垃圾分类推广开来以后,不少人主动减少了垃圾产出。国外有人提出“零垃圾生活”的理念,这种生活方式恐怕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还是可以的。有人就提出,买菜可以使用篮子、布袋或网眼袋;塑料袋重复利用;少叫外卖,外出用餐自带打包盒;用手帕,少用一次性纸巾;尽量不买不需要的东西……
咖啡店内,店员主动询问,顾客若堂食则选择非一次性杯子——这样的场景,希望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