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闵行,是一片平凡而神奇的土地。在我的记忆中,大江南北,纵横千里,能像她这样,在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中,印下那么多深刻的足迹,实属罕见。今年年初,我重新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寻找那些不平凡的足迹。
那列绿皮客车
1961年,当我还是少年时,就有过一次靠近毛泽东足迹的经历。
那年春,我住在虹桥路1440弄,那是我母亲工作的医院。医院南,有一条秘密铁路,从徐家汇站叉出,向西直达虹桥机场。这条铁路很少有火车通过,铁轨永远锈迹斑斑,踩着铁轨去上学,鞋底上就会沾满铁锈。
这天,我在医院楼上看到,顾家花园前的铁轨上,赫然卧着一列绿色客车。我下楼去看,刚爬上篱笆,一个汉子就在篱笆墙外斥道:你这小孩想干什么?还不快下去!
我吓得像段烂木头那样摔下来。重新回到楼上,竟发现许多军人站在篱笆墙外,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显然都在保卫那列客车。我想,是谁来了?难道是毛主席吗?
一个12岁的少年,居然猜得没错,那列火车真的是毛泽东专列!
我这次重走家乡路,才知道毛泽东专列开到上海,留下了哪些更富深意的足迹。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毛泽东曾把目光投向闵行。
那是新中国困难时期,但闵行的车间里,沸腾的流水线从没冷却过。上海电机厂继世界第一台一万二千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研制成功后,1960年又制成十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双水内冷”的巨大成功,使闵行成为中国制造业引领者。
秘密铁道上的毛泽东专列驶离不久,报纸上就公布:毛主席与上海电机厂工人共庆“五一”。
从延安到北京,毛泽东的手一次次伸向工人农民。这次在闵行,他又跟许多工人握了手。其中有位师傅叫朱恒,他和毛主席握手的细节传得最是久远。
说的是“五一”那天,朱恒作为工人代表上台发言,发言处就离毛主席不远。他是“智多星”——工人中的革新能手。毛泽东说过一句话——“卑贱者最聪明”,他最欣赏的就是朱恒这样的草根英雄。毛主席看他发言,听他发言,朱恒站在话筒前激动得要命,没讲几句,就已热泪横流。因为哽咽,他稿子念不下去了,便干脆离开讲台,走到毛主席面前,深深鞠了一躬。毛主席讲究礼仪,见朱师傅向他鞠躬,便也站起来。朱师傅呢,见毛主席起身受礼,感动万分,又深深鞠了两躬……会后,他还跟毛主席握了手。
这一切,都在朱师傅人生中留下了巨大印记。他一直跟人说,毛主席的手又软又暖,一边握手一边开心地朝他笑。后来,大家就抢着跟他握手,他那只手一直是热乎乎的。
之后,朱师傅还对这只“手”专门写了一首小诗——
毛主席与我握过手,
我手变成万能手,
天大困难到我手,
乖乖跪下举双手。
……
这是毛泽东留在我们家乡的一道温暖足迹。在那个时代里,它以一抹略带神秘的色彩,留给我们这代少年一种特殊的记忆。
“朝阳”两聆教诲
电机厂朋友知道我在“重走家乡路”,也帮我梳理厂史。他们跟我说的最多的,是关于汪耕的故事。
汪耕,中科院院士,今年92岁。朋友说,中科院那么多院士,汪耕是上海唯一来自生产第一线的。他是交大电机系49届学生,有留苏经历,进电机厂后,从设计员、设计组长,一直做到副厂长。他也是上海唯一健在的、当面聆听过毛主席教诲的中科院院士。
六十二年前,毛泽东第二次访苏。那天,他来到莫斯科大学礼堂跟中国留苏学生代表见面。一段著名的演讲,就在这天诞生——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汪耕这时就在现场。他当时30岁,是受组织委派,到莫斯科电工研究院来考察学习的。这一刻——1957年11月17日下午6时,成了他的难忘一刻。
1961年“五一”节,汪耕在上海电机厂再次见到毛泽东,这时情况已大不一样了——他带领团队,做成了两件大事:一是1958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一万二千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二是1960年,十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又在他们手里诞生。
能不能制成“双水内冷”,中国人的国际地位是不一样的。汪耕回忆道,没做成“双水内冷”时,苏联人对他们冷淡得很,见了面也不与他们交流;做成“双水内冷”后,苏联人热情邀请他们出席专业会议,苏联院士还表示热烈祝贺,把他们的成就列入会议文集。
这是一位老知识分子的记忆中的中国足迹。汪耕团队的世界级成就,使毛泽东振奋不已。他亲赴闵行与他们同庆“五一”,正是向世界表明: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火箭以及信件
这次重走家乡路,之所以能探寻到许多历史足迹,是因为我遇见了一群30年前的学生。他们都在闵行“四大金刚”(四大厂)工作,有的还当上了人事部长、宣传部长,直至公司总裁。那些天,他们给我讲了很多。关于家乡,倒是学生们给老师上了一课。
他们问,彭老师,闵行得到毛主席关注,最早是哪家厂,你知道吗?
我说,知道啊,是电机厂……
他们笑着说,不对。
我问,难道还有更早的吗?
他们翻出一张照片,说,你看,这是1960年5月28日,毛主席参观某厂生产的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
我问,某厂是什么厂?
他们说,就是149厂啊,离开这里不远,华宁路上的。
我很吃惊。我一直说自己是“老闵行”,可家乡有这个厂我一点也不知道。
那枚探空火箭像条大鱼。人们可以想象它在空中游弋的样子。“149”这个代号,使我想起那些年的军工产业。毛主席当年关心的探空火箭生产,今天已发展成伟大的航天事业;在我家乡闵行,就有着中国最了不起的“航天城”。
这天,朋友们还让我看了他们珍藏的另一件文物:毛泽东的亲笔批示。
这件批示的来历是:1958年5月,八届二中全会召开,一机部副部长沈鸿为改变大型锻件依赖进口的局面,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建议发挥上海的技术优势,设计制造中国自己的万吨水压机,沈鸿还说,如果上海需要,“我可以参加”。
毛泽东对沈鸿的建议非常重视,当即批示:“小平同志:此件请即刻付印,发给各同志阅。”这样,一份关于在上海设计制造万吨水压机的信件批示,意外成了八届二中全会的一个文件。
这天晚上,我找来一架放大镜,细看149厂照片上神情专注的毛泽东;接着,又逐字逐句看沈鸿写的信。这一晚,我只是感叹:自己对于家乡闵行,所知实在太少。如果真要说起“早”来,毛泽东关于水压机的批示,比他到电机厂要早3年,比他参观149厂的火箭,也要早2年。身为一机部领导的沈鸿,后来果然来上海担任总设计师,并领导各路行家,在闵行一号路(现江川路)西端的重型机器厂,建成第一台万吨水压机,为国家填补了一项重要空白。
一天里见到的两道历史足迹,宣示的却是同一条真理——
从战争废墟中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一旦有了自己的梦想,他们的脚步,就是世上任何人都阻挡不住的!
门槛上拉家常
家乡的朋友们又问我:上世纪中,在闵行留下足迹最多的中央主要领导还有三位,你知道是哪三位?
我老实说,答不上。
他们告诉我:一是刘少奇,二是周恩来,三是邓小平。
他们如数家珍地跟我介绍——
刘少奇来过闵行多次。他心很细,连一号路上种的行道树,他都关心到家。他第三次来闵行时,见一号路两边白杨树染上了病虫害,给“闵行一条街”带来了瑕疵,就建议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条大街的行道树,还是种香樟树为好。”乡亲们后来就改种了香樟树。这天,我们在江川路散步,朋友们指着两边望不到头的香樟树长廊,说:现在这里多漂亮!它是上海第一条“香樟树大街”,说起它,人们就会想起刘少奇。
周恩来来闵行次数也很多:1957年12月视察诸翟乡黎明社、西郊乡曙光社,1958年7月视察马桥乡;1960年9月14日视察汽轮机厂;1972年9月,陪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再次来到马桥乡。
这次去马桥,镇志办老顾小高拿出一张照片,问,彭老师,周总理这张照片你见过吗?
我一看,顿时肃然起敬——周总理坐在农家门槛上,正跟农民聊天。我连说:没见过,没见过!
老顾介绍说,这是一个夏天的晌午,天气异常闷热。周总理去田头看了水稻长势,衬衫已经汗湿。陪同的人请他休息一下,他坚持要多看些地方。在看完食堂和供销社后,他来到农民叶菊堂家。叶老汉正在门口搓草绳,连忙放下手中活,请总理进屋。总理指指门槛说:“这里蛮好,谈起来方便。”于是,老汉继续搓草绳,总理就坐在门槛上,跟老叶拉起家常来……
拿着这张六十多年前的照片,我很感慨。不用说,由于器材设备等原因,照片上的周总理看上去并不清晰,但是,那两道浓眉,那瘦削的脸廓,那坚毅的神情……都是我们这代人无比熟悉的!他的足迹,并非轰轰烈烈,而是绵密细致,如同春雨,沁人心脾、润物无声……
“南巡”最后一站
邓小平,在闵行留下了更多的足迹。
最早是1959年2月16日,他与彭真、杨尚昆一道视察电机厂;1964年3月,视察吴泾化工厂。“文革”前夕,他还来过上海重型机器厂;1991年2月13日,他又视察149厂;1992年2月12日,他先到闵行开发区,接着又去马桥乡旗忠村……
我写过一本《邓小平在上海过年》的书,里面记载:1983到1985,以及1988到1994年,其间有10个春节,邓小平是在上海度过的。他到上海,一般住在虹桥路一带,那时也属于上海县(闵行区前身)。如果把那些年的活动也算上,那邓小平在这里留下的足迹,就更多了。
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这已是人人皆知;但他来“闵开发”视察是整个南方视察的最后一站,我这次也是第一次知道。
这天我到“闵开发”接待大厅,里面正播放一部短片。片中,“闵开发”总经理鲁又鸣在回忆——
“当时,小平同志是从深圳过来的,后来知道,到闵行开发区,是他视察南方的最后一站,我们感到很光荣。”
鲁又鸣又说:当时要向小平同志汇报,汇报什么呢?我想来想去,“闵开发”成立6年了。6年来,我们投资一亿多,回收却达2.8倍。我们就汇报这个。
小平同志听完汇报,朗声说道——
用事实说话,议论太多没什么必要。实践会证明,做假是做不来的。把投资全部收回,还增加了2.8倍。这就是实践来回答了。难道这不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成十成百的事实说明了,这是姓“社”不姓“资”,是有利于“社”,而不是有利于“资”。
“闵开发”之行,小平同志十分高兴,总共逗留了40分钟,超过原计划一倍。送别时,鲁又鸣说:“欢迎小平同志以后再来。”出乎意料的是,小平同志诙谐地说:“我要来的,不过你们要把到开发区的路修修好。”
借了小平同志这句话的光,从市区通往“闵开发”的主要通道,作为市政府实事工程,第二年就得到了拓宽改建。
邓小平的足迹,那么平静,那么朴素,又那么扎实,它蕴含的巨大力量,足以引发深处岩浆的喷发,催醒一片片广袤的国土。
重走家乡路,我还在路上。笔记本里,正聚起越来越多的历史足迹。沿着这历史足迹走下去,我们会更加热爱脚下这片土地,也会更加珍惜那一片明丽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