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呵护历史文化建筑
家住山阴路85弄的钟阿婆和被称为“马师傅”的马家乐是老相识。10多年前,钟阿婆家的老虎窗漏水,自己买了块玻璃,想找马师傅帮忙安上。马师傅上门一看觉得玻璃买得太薄了,二话不说帮钟阿婆重新买了一块厚玻璃回来。安装完毕后,阿婆的窗户再没漏过。
马师傅负责的山阴路、溧阳路、四川北路地区大部分是老式里弄,近40%的建筑是历史风貌保护建筑,有日式的、英式的,还有后期建造的石库门。这些老建筑大多是木制门窗,极易损坏。马师傅给这些老建筑“美容”了28年,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说,维护历史建筑,前提是不能破坏原来的风貌,讲究的是修旧如旧,外立面要与周边环境统一不违和,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住户们满意自己的服务并住得舒服。
这次,马师傅上门替钟阿婆查看窗户时还带来了一个小团队——马师傅便民服务队。他和便民服务队的成员一起给老房子“会诊”,发现窗户玻璃上的油灰大部分存在脱落的迹象。马师傅麻利地从随身小包里拿出了一团用于老建筑修复的油灰。深灰色的油灰在马师傅指尖“跃动”着,最终马师傅在窗户和玻璃的接合处增加了一道黏合层,为玻璃进行了加固。
“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在无数个修复案例里,马师傅至今记得山阴路2弄里的一扇半圆形窗户。那扇窗户因木头腐烂,摇摇欲坠,马师傅上门一看就觉得有点“头大”。原来,当时市面上可以配到的一般都是长方形格子窗户,而老洋房维修讲究的是“修旧如旧”。到哪儿去找半圆形窗户呢?
在仔细记录附近同户型半圆形窗户的数据后,马师傅拉来一块大木板,用一整块木头大料,手工“拷贝”了一扇一模一样的半圆形窗户,安上后又结实又还原原貌。
住过老洋房的居民们都知道,老房的墙面是以砖块、石灰和泥土组成的,但是这种墙面时间久了容易脱落。“老房砖墙内墙体剥落”就是马师傅接到较多报修的一个类型。而为了维护老建筑的风貌统一,水泥这种现代材料是绝不能用的,马师傅就要费尽心思去找来“纸筋石灰”来让老洋房由内而外保持统一。“其实我的工作很简单,需要的只是耐心、细心和责任心。”马师傅谦虚地说道。
从便民箱到服务队
从单枪匹马“扩容”到一个小分队的“马师傅便民服务队”,要从马师傅服务箱说起。马师傅在工作中发现所负责小区的老年人很多,而且不能熟练使用手机的又占大多数。因此,他萌生了在小区里挂出便民服务箱的念头。
2015年,马师傅所在的虹房集团上海川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山阴管养站与公司所在居民区搞支部联建活动,马师傅在活动中提出了挂服务箱的想法,获得了支持。
不久后,马师傅服务箱正式亮相。信箱挂出去后,马师傅一下子成了“大忙人”。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马师傅一个人已经忙不过来了。 虹房集团看到当地居民对老建筑维护的需求很大也很迫切,集团提出建立马师傅便民服务队的想法。这一提议得到四川北路街道的大力支持。“他们组建了以马师傅为带头人的便民服务队,升级便民服务箱,安排人员365天开箱受理报修业务。”
现在除了马师傅这位木工外,这支服务队“兵强马壮”,有水电工、泥水匠等,队伍也趋于年轻化。
马师傅高兴地表示,自己还有不到3年就要退休了,如今历史文化老建筑维护有了接班人,就放心多了。 钱晶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