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时15分 探空气球照样升起
“放!放!放!”昨天凌晨2时15分,台风登陆后半小时,正在舟山进行“追风”的上海台风研究所的野外观测团队,成功施放了一枚1600克重的臭氧探空气球。队长赵兵科告诉记者,光昨天一天,他们就已经成功放飞了10个探空气球,其中3颗是属于臭氧探空气球,承担的是我国首个台风中进行臭氧浓度分布的探测项目。
“台风登陆这一夜,一般三小时就要释放一次气球。这次台风势力强劲,大风大雨下放球特别很艰难。尤其是台风登陆后的这个气球是臭氧气球,体型特别大。”赵兵科说,平时几分钟就能完成气球的充气工作,在狂风暴雨中,光充气就要花上半个小时,有时候气球刚充满气,就被一阵狂风带跑。由于风特别大,放飞时候难度也极高,还没开始放,人就被带着小跑起来。
为什么现代科技进步了,还要采取近距离“追风”这样的危险科研方式?赵兵科解释说,卫星云图确实可以跟踪台风最新动向,但是,卫星采集的数据有些时候并不那么准确,当卫星过于接近地面时,会容易遭受干扰。“这时候就需要与台风近距离‘接触’的人工观测,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凌晨3时 台风登陆后服务继续
昨天凌晨3时,上海市气象局决策服务科刘敏在值班日记上写道:“3:00,申通地铁临时服务。”这已经是她连续工作第20个小时了。在这彻夜未眠的值班日,她和同事们发布《重要天气市领导专报》7期,逐小时向市委市府以及防汛联动部门发布台风最新动态信息。
“都习惯了,尤其是台风季。”刘敏说,专报一般会分析台风最新的动态,报告台风距离上海的位置,以及对上海造成的影响等,这些信息都能为市政府领导科学决策部署提供支撑。“台风虽然登陆,但它的后续影响今天才会结束,服务还一直延续。”
凌晨6时 风雨中坚守现场
除了浙江舟山的野外观测点,浦东的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南汇嘴附近,也驻守这一辆移动观测车。昨天凌晨6时,浦东气象局防灾减灾科科长顾松强就和同事们顶着风雨走进停在堤坝上的观测车中。他介绍说,8月9日中午,在台风影响前,气象人员就已经将移动观测车开到了观测点,做好设备调试并投入正常运行,观测车观测到的气象数据和当地的风雨影响实景实时回传,为台风预报服务提供参考。
除了南汇嘴的观测点,上海海洋气象台追风小队和洋山港气象站观测人员也在港区工作人员都已撤离的情况下,坚守港区,为港区安全实时服务。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