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路度过最后时光
余庆路在解放前叫做爱棠路,余庆路146弄也称作“爱棠新村”,是楼房和花园洋房并存的新式里弄,至今还保持着当初的外观和格局。陶行知故居在余庆路146弄13号,现代派风格,砖木结构三层,现为民居。2007年列入徐汇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现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陶行知故居门口镶嵌着一块铭牌,上面刻着他的名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余庆路146弄13号其实还是昆仑影业公司的“总部”。“昆仑影业”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巅峰,人们熟悉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都出自“昆仑影业”。这栋楼房是抗战胜利后,昆仑影业公司股东之一的任德宗买下的,作为昆仑影业公司的办公地点。这幢西式楼房的底层是客厅、餐厅,还配有厨房和车库。为了便于静心写作和整理诗稿文稿,陶行知住进了这处寓所的三楼。由于操劳过度,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在此逝世,享年55岁。
一生为平民教育奔走
其实在上海,还有一处陶行知纪念馆。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1986年10月18日对外开放,原馆位于陶行知生前所办“山海工学团”旧址,2002年迁入武威东路上的行知公园内。2003年1月,被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陶行知纪念馆占地21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4平方米,400平方米的小湖居于全馆的中央,一桥架东西,走廊曲折,水上亭榭,可以小憩。纪念馆进门处可看到汉白玉陶行知头像及手持书卷的坐像,600平方米的展厅内展示了陶行知生前各个时期的经历,其中遗著、遗物、图片300余件。纪念馆内,一张张照片无声地讲述了“山海工学团”当时在上海、全国各地,甚至全球东南亚地区的空前盛况。这个民间学习组织最早设在宝山大场乡村,把工场、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是一个试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地。
从出身贫苦的农家子弟,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从拿着高薪的教授,到投身乡村的教育实践家——参观陶行知纪念馆,你仿佛能看到一位伟大教育家为中国的平民教育奔走呼喊的身影。 文 图 沈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