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物确定为男、女一组卡通图案,男孩叫“能能”,女孩叫“巧巧”,寓意“能工巧匠”。吉祥物整体造型是上海地标建筑——东方明珠,他们身着工装服,戴着防护镜和工作手套,手上托着代表传统工匠精神的鲁班锁,竖起大拇指,敞开双臂,欢迎全球技能健儿来到上海同台竞技,合作交流。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2021年第46届上海世界技能大赛吉祥物和口号揭晓。除了可爱的吉祥物“能能”“巧巧”吸引眼球,“一技之长,能动天下”的大赛口号,也格外发人深思。
观赛埋下兴趣的“种子”
开赛这些天,记者在比赛场馆内采访,发现有个场景随处可见:志愿者举着带有组别编号的标牌,后面跟着一队参观者。队伍中有男有女,有年轻人也有老人,但最多的还是学生。每到一处可供参观的比赛场地,志愿者就会停下来讲解,参观者也会互动提问,讲得认真,听得仔细。然后,再前往下一个参观点。
比赛场馆的设置也颇有心思。主办方想方设法巧妙地将专业比赛与普通参观者的兴趣连接在一起,让更多人尤其是儿童和青年人能够对比较枯燥的比赛产生好奇,从而启发兴趣,埋下一颗有可能在未来生根发芽的“种子”。比如,很多比赛场地边上,都会设置一个互动体验专区,供参观者进行一次“入门级”的技能体验。这些体验往往颇具游戏感。在木工项目的赛场边上,记者就看到一个木工小游戏的体验区,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把小木块拼接成各种形状的小动物;在建筑金属构造项目边上,参观者也能体验如何用大号螺丝和钢板搭建一个结构稳定的小屋。
一些竞赛项目甚至可以让观众直接参与。在餐厅服务项目赛场区域,观众可以通过预约,现场体验选手们“世界级”的服务。在烘焙项目赛区,曾经来中国旅游的喀山居民安娜带着8岁的儿子和3岁半的女儿现场给中国队加油。安娜说,“我的厨艺很差,如果儿子长大了做个烘焙师我会很自豪!”
营造城市尊崇技能氛围
办场世界技能大赛对于上海意味着什么?除了通过办赛提升城市的影响力、知名度和服务水平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培育一座城市的匠心,营造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人尊崇工匠精神的氛围,提升高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进而提升城市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潜力和竞争力。这其实也是世界技能大赛最初诞生的原因。1946年,西班牙国内技术工人大量短缺,为应付这一困境,时任西班牙青年组织总干事何塞·奥拉索萌生以职业技能竞赛吸引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想法,激发更多年轻人及父母、老师、雇主对于技能学习的热情。受此启发,西班牙于1947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经努力,1950年,西班牙与葡萄牙创立世界技能组织的前身——“国际职业技能训练组织”,同年,两国携手在西班牙伊比利亚举办第一届世界技能大赛。起初,只有来自两国的12名青年参加。随后,赛事规模日益壮大,时至今日,已发展为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
2017年,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办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上海赢得了第46届大赛的举办权。这与近年来中国不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无疑是吻合的。上海全力打响的四大品牌中,“上海制造”也是重要部分。我们说,创新是第一动力,但如果没有掌握高端制造技能的职业工人把创新转化为生产力,一切将会成为空中楼阁。从本届世界技能大赛“Skills for the future”(技能成就未来)的口号,到今天上海发布的2021年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口号“一技之长,能动天下”,都能从中读出这种意味。
明晨,第45届喀山世界技能大赛的闭幕式上,大赛会旗将移交上海。世界技能大赛由此进入中国时间、上海时刻。接过接力棒的上海,必须开始思考,在做好硬设施建设的同时,上海如何在软环境尤其营造世赛氛围方面,培育城市匠心上汲取更多经验,不断取得进步。让市民认同技能可贵,尊崇工匠精神,积极热情参与,把世界技能大赛真正办成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的盛会。
特派记者 潘高峰 (本报喀山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