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体育/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体操李宁到中国李宁
华心怡
■ 李宁为本报读者题词
■ 李宁点燃北京奥运主火炬 图 新华社
■ 李宁近照 图 IC
■ 李宁在洛杉矶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决赛中获得满分后欢呼 图 新华社
购买《小球大乾坤》 请扫二维码
  一张水泥桌,一块木板,一枚乒乓球,还有挡不住的欢声笑语,这便是许多人飞扬的童年。李宁,体操王子的运动记忆,也是如此展开。多年后的今天,当李宁成为民族体育品牌红双喜的董事长时,当“中国李宁”成了登上国际各大时装周的潮牌,已经历了五十六载的枯荣,心中仍旧有“喜”,这份悦然,是青春无悔的奋斗,是勇立潮头的开拓,是在激荡变革的淬炼之后,生出的智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钻球台的体操冠军

  李宁在体操界的成就,曾是几代人的佳话。1982年体操世界杯李宁参加7项比赛斩获6枚金牌,纪录至今无人可破。1984年奥运会获得3金2银1铜。

  其职业生涯获得100多枚金牌,其姓名也被命名为多个体操动作。不过说到李宁与乒乓球的渊源,却有着不太“美好”的往事。“小时候我们体操队里也常常会打乒乓球,我水平太臭,总是最后一名。最后一名,是要钻球台的……”

  体操界的传奇,在乒乓球面前吃了瘪。

  对于乒乓球并不算深刻的了解,在2007年有了改变。那一年,李宁入主红双喜。“我对红双喜非常有感情,这是中国最早的体育用品品牌之一,也是我们周总理命名的品牌。李宁做体育用品,也是希望能够做中国自己的品牌,将中国文化、中国智慧融入品牌之中。红双喜是我心中代表中国的一个崇高的体育品牌。所以我和我的团队都希望能有机会与之融为一体。后来,有了一个机会,合作便水到渠成。”随着对红双喜更深度的介入,李宁表示自己想象中的认识被颠覆了。“比如有人说要用王励勤的拍子,有的人想要用马龙的拍子,但当你拿起那副拍子,还没碰到球,球已经跑走了。所以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当年受罚钻球台的体操世界冠军,如今钻研起乒乓球的林林总总:“我们既要做专业的,又要做大众的。接触到红双喜后,你会发现专业的体育品牌将对该项运动的理解、对运动需求和规则的研究,转换成对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这完全超出一般使用者的想象。这需要经验的积累,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需要管理的配合,最终去实现,并实现公司的效益。”

  李宁的家中,也有一套红双喜的球台和练球装备。他笑言“水平依旧很臭”。不过,李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乒乓球赛场周围。今年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乒乓球世乒赛,他亲临现场为球员们加油鼓劲,还和刘国梁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迷你乒乓球赛。不过这一次,李宁没有钻球台。

  好运气的商界精英

  从世界冠军到商界精英,李宁无疑是中国最成功的运动员之一。是何种品质让他立于不败之地?李宁坦荡荡地直言不讳:“应该是运气吧。”

  言语中,没有一丝刻意,他或许真是如此笃信。“我大概比别人更有运气些。首先,在小时候,我被选中去练体操。如果当年没有练体操,人家选我去练篮球,那肯定就完蛋了。其次,我碰到了好教练。我身边有运动员比我更有天赋,但没有遇到好教练,或者练了一半受伤了。最后,我又遇上了改革开放。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恢复席位,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去参加奥运会,走上世界舞台。如果没有这一条,我们永远只能参加不入流的国际赛事,你水平再高也很难获得认可。”

  李宁退役后,运气也没有离开。他获得健力宝老总李经纬的鼓励和支持,做起了体育品牌。“我还是幸运的,那个时候国家允许并鼓励个人做生意,否则就变成投机倒把。而且在我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中国还处于商品较为短缺的阶段。在那个时间段,只要你能做出来,商品总是能卖的,能赚钱的。所以即便我经验有限,也能生存和发展。换到现在,拿一个亿做一个品牌也根本不行。总之,我的运气真不错。”

  运气,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通往成功的路上,李宁的付出,超乎常人的想象。“我们做一个体育品牌,一定要理解各项运动。而理解运动,必须理解运动员。这样,才可以明白运动员出成绩,他们在设备上、在功能上需要什么。优秀运动员对一项运动的理解是超越常人的,在与他们的合作中可以了解其真正的需求。我们的科技人员就需要帮助他们达成这样的使用感受。”

  入主红双喜后,这个体育大生意人又开始研究新老品牌的战略融合。“在李宁进之前,红双喜的运营比较传统。进之后,在董事会治理、股东沟通、员工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做了一些改变,有了更多现代市场机制。另一方面,业务生意怎样在市场上持续增强竞争力,这是对红双喜中长期的规划。过去10年,我们业务涨了一倍多,利润涨了四倍多。未来,企业经营上来说,战略发展、架构和业务仍是重点。我们要做到利润、品质、品牌声誉的持续性发展。乒乓球是众多运动中的一个,也是个人项目,除了在世界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我们也期待着它能够回到学校。” 

  会学习的生活强者

  变,则通。这一辈子,李宁一直在改变中努力生活。“人不可能当一辈子运动员。在运动生涯结束后,就一定要找新工作。即便你留下来当教练,也需要不断学习。”李宁的体操启蒙教练,原本是游泳专业。“后来他开始摸索教体操,我一直很感激他。我第二个教练把我培养成世界冠军,他也是在不断学习中获得进步。我当年做生意,也是一边做一边学,并没有一开始就很顺利。”

  他,并不相信眼泪。对于那些退役后生活困窘、难以维持生计的运动员,李宁坦言:“运动员,也只是普通大众的一员,并不是绝对的个体。就像是大学生毕业后,也要找工作。如果运动员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活,那是他个人的问题。”前些年在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工作时,李宁常常和同僚们谈起类似的话题。“西方没有举国体制,所有运动员训练靠自己,出人头地靠自己,他们遇到的问题比中国运动员大很多。运动员应该决定自己要怎样生活,并选择自己的生活,同时适应自己选择的环境。当然,社会如果能够给予他们更多帮助自然更好,但别人的帮助永远只是额外的,你不能当作理所应当。我希望我们中国的运动员能够不断去学习,不断建立生活的目标并努力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我,找到与社会的融合。”   

  李宁接受时代的变化,顺应时代的变化,并在时代的变化中如鱼得水。“李宁和红双喜这两个品牌都需要在变化中成长。红双喜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专注在乒乓球上,从球到拍,从底板到胶皮。他们这股子钻劲,让他们成为世界第一。但同时,红双喜也需要面对市场的变化,去捕捉新生代的想法。在这一点上,李宁的案例可以为他们提供借鉴。而李宁,则要向红双喜学习深耕的精神,这种融合对双方都是促进。” 

  世界,已不是昨日那个世界了,每项运动都有自己的市场空间。过去乒乓球以赛璐珞为材质,如今换成了更环保的塑料。规则改变,器械也要随之改变,“这些改变都需要我们团队去加入、融入、投入,并且从中找到世界乒乓球领先的位置。”

  世界,也还是原来的那个世界,它赞赏勤奋,鼓励创新,并总是眷顾努力生活的强者。

  本报记者 华心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第A09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广告
   第ZF01版:中缝12-13
从体操李宁到中国李宁
广告
新民晚报体育/文体新闻A18从体操李宁到中国李宁 2019-10-09 2 2019年10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