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山老林那卡缘
楼耀福
  楼耀福

  我们的四轮驱动吉普终于无法再前行了。那是在勐宋古茶山,纳版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行人只能从原始森林中徒步前往那卡。

  勐宋山,有茶园三万余亩,其中古树茶园近四千亩,山里的古树茶以那卡的最著名,有“小班章”之誉。传说清时缅王亦岁纳其茶。居住在那里的拉祜族人,历代遵循古法制茶。我早几年买过喝过那卡的茶,开泡后茶汤透亮醇厚滑爽,回甘久长,内涵丰富。

  那卡位于西双版纳之脊滑竹梁子山东侧,平均海拔1700米。带领我们穿越深山老林的是一个被称“那卡王子”的拉祜族年轻人小杨。同行的还有来自江西九江的几位茶人。

  满目大树,高大的古茶树有藤蔓攀附、青苔裹缠。深林中,路崎岖,多坑洼,不好走,但大家仍然兴致勃勃。

  见到一棵棵高大的古茶树,我仰望着,问:“这树有多少年了?”小杨说:“不知道哎。连八十多岁的老人也说不知道,他们只会说许多许多年之前……”

  坐下休息时,我闲不住,在古茶园四处走动,希望搜获更多的信息。终于看见古茶树上有挂标牌,这棵“八百年以上”,那棵“一千二百年以上”……

  有茶人爬在大树上采茶,也有妇女从更远的深山沿小路背茶篓下山。我用目光迎接她,走近了,我见她背篓装满茶青鲜叶,脖子与茶篓间搁着木板,如同木枷一般。我问她:“不痛吗?”她很陌生地看着我,说搁木板是为了省力。我注目很久,直至她远去。面对千年古茶树与采茶人,我掩饰不住内心涌动的情感。

  中午时分,我们从山里回到小杨的初制所。初制是从茶青鲜叶到茶叶产品的必需过程。小杨的初制所在山路旁,远处一片苍绿大山,近处有桃花盛开,是一个有风景的地方。两层木结构房,底层接待客人,上层玻璃棚晾晒茶叶。屋后有裙房和露天小院。

  天气晴好,刚采的茶青摊放在篾席上晾晒萎凋,裙房里有杀青用的炉灶铁锅,铁锅比江浙一带炒茶的稍大。小杨的妻子是个哈尼族姑娘,我们叫她“阿布”,漂亮爽朗。我们到时,她和家人正忙着为我们煮饭烧菜。为迎接我们,今天专门杀了头“冬瓜猪”。“冬瓜猪”在清代就有名,“其猪小,耳短身长,不过三十斤,肉肥腯。”用“冬瓜猪”待客,是很高的礼遇了。

  “阿布”是个炒茶高手,她说这几天经常炒通宵,多时一天炒三十锅。午饭之后她就张罗着说要抓紧时间炒茶。我也跃跃欲试,向阿布要了副手套,想在那卡大山里体验一番做茶。可刚炒了几下,阿布就嚷嚷着指导:“不对不对,你动作慢了,这样下面的茶青要焦的。”她上前示范,很有点巾帼风范。

  杀青之后揉捻,然后再摊放晾晒干燥。晒青与炒青、烘青、蒸青不同。也许,正是晒青,让普洱茶到了一定的年份就会转化,会越陈越香。

  九江的茶人因为次日要登顶那卡山,这天在小杨家里宿夜。我们因第二天要进布朗山,傍晚向小杨告别。离别的那一刻,他要我为他写一幅字。我问他写什么?他说:“那卡缘。”

  我一口答应。我瞅着他问:“为什么叫你那卡王子?”年轻人害羞了:“有一年,几位法国人来这里,给我拍了一张照,朋友们见了,都说照片里的我像王子,那卡王子就这样传开了。”

  曾经的穷乡僻壤,因为那里的茶,如今缘结海内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第A09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广告
   第ZF01版:中缝12-13
探戈
剥豆记
深山老林那卡缘
早安,上海(中国画)
工人新村圆了住房梦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深山老林那卡缘 2019-10-09 2 2019年10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