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2月2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谢铁骊与电影《红楼梦》
秦来来
  ◆ 秦来来

  【作者简介】

  秦来来 上海广播电视台国家一级文艺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评审组成员。先后于2005年、2011年出版《采访札记——写在舞台边上》(中央文献出版社)和《穿越——写在舞台边上》(上海文艺出版社)等专著,并于2014年9月号《上海戏剧》杂志发表(与毕志光合作)创作的大型越剧《宦娘曲》剧本。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家的艺术探索更趋多元化,尤其是对名著的改编也在不断探索。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铁骊导演的6部8集系列故事片《红楼梦》,谢铁骊由此而荣获1990年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谢铁骊是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一生执导了30多部影片。除《红楼梦》巨制之外,还有《聊斋》《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海霞》《知音》《包氏父子》《清水湾、淡水湾》《大河奔流》等影片。2011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1987年5月,著名导演谢铁骊和北影的老厂长汪洋(电影《红楼梦》的总监制)带领北京电影制片厂《红楼梦》摄制组,低调地移师上海青浦“大观园”,开展拍摄工作。正是这一年,由央视王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正热播大江南北。

  在北影的老同志的推荐下,我于5月3日赶往青浦“大观园”拍摄现场,找到了指挥若定的谢铁骊导演。那天拍摄的场景是“元妃省亲”一场,场面浩大、人员众多、调度繁忙……也许因为是朋友所托,谢导顾不得连日拍摄的疲劳,放弃休息,在现场与我做了一次长谈。

  虽然已经过了花甲之年,我面前的谢导依然精神饱满,思路敏捷,显得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胖胖的脸上架了一副金丝边眼镜,与其说他是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导演,不如说他是个学识丰富的学者更为贴切。

  我们的谈话,从“已经有了电视剧《红楼梦》,为什么还要拍电影《红楼梦》”开始——

  “问题不是要不要拍,而是应该由我们这一代拍,还是由下一代来拍。”

  早在1983年,北影的老厂长汪洋就在艺委会上慷慨陈词,提出要拍《红楼梦》。谢导说:“当时讨论的焦点是,这部巨著‘应该由我们这一代拍,还是由下一代来拍’。研究的结果,还是由我们这一代人来拍更好。虽然一代人也就是20岁左右的时间吧,但从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来看,我们这一代人对《红楼梦》所表现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差距更小一些。我们感到,对于这部伟大的著作,倘若今天没有胆量、没有魄力把它搬上银幕,作为电影工作者的我们,不仅会感到遗憾,更会感到惭愧。因此,汪洋同志集中大家的意见,作了决定:拍!

  “而由我来担任导演,此事确实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首先是我过去读过《红楼梦》,读过两遍,不太全。第一遍读的是120回的,第二遍读的是80回的,后40回没读下去。而现在要拍《红楼梦》了,我就不能只是一般地再读一遍,而是从拍电影的角度,可能还是不可能。”

  为此,谢导专门去请教夏衍老,他给谢导的意见是:不拍为好!心有不甘的谢导又去讨教了启功先生,启功先生给他的答案是:最好不拍!他们的看法很一致,就是: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曾有记者问谢导:“你决定拍这部影片时,是否考虑过,将来你拍的影片不能为广大的观众所接受,对你的声誉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

  谢导对他说,我没有考虑这么多,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红楼梦》搬上银幕,给广大观众创造一个从形象上了解《红楼梦》的机会;老实讲,中国人人数不少,但真正读过《红楼梦》、并且愿意读下去的人还不多。而电影则不同,它可以争取更多的观众来欣赏这部巨著。

  “已经有了越剧电影、电视连续剧,为什么还要拍电影?”面对我的问题,谢导也是早有思考——

  “一部伟大的巨著,电视剧拍了,电影再拍,决不嫌多。因为从改编来说,我们取舍不同;在导演处理上,也就是解释这部作品的方法也不一样,就拿开头来说,电视剧是以贾雨村、甄士隐‘好了歌’开始;我们则从‘太虚幻境’开启大幕,把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都展示一下,等于全剧的一个序幕。”

  为了这个“开头”,谢导征求了一些“红学”专家的意见,反对的不多。通过这样不同取舍的方法,跟电视剧起了一个互补的作用。谢导说:“再看看国外,很多名著都是几次、十几次被搬上银幕,雨果的《悲惨世界》先后28次被搬上银幕、荧屏”。

  好几位“红学”专家在开拍前的剧组培训班上明确表示,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不要有了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就到此为止了,以后若有新的解释,还可以再拍。”

  1987年由央视播出的王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长达36集,自然也不能说涵盖了《红楼梦》这部巨著。对于大银幕的电影来说,如何取舍、拍成什么样呢?

  谢导也给了我明确的答案——

  他们要把这部120回的巨著压缩成六部系列故事片,不叫“集”。

  这六部的划分是这样的:

  第一部,从“太虚幻境”开始,到“元妃省亲”结束;

  第二部,从宝玉探袭人家开始,到梦造绛云轩为止;

  第三部,从“螃蟹宴”开始,到庆元宵、闹花灯为止;

  第四部,从老太妃去世,贾家去吊唁,包括12官分散到各个夫人、小姐身边去,探春出嫁,再交错出现红楼二尤的悲剧。尤二姐死后,宝玉到潇湘馆问黛玉,说他心里有种不安,为什么好端端的女子,总是一个个投井、吞金、上吊而死?黛玉感慨地说,“红颜薄命古今同”。到此落幕。

  需要说明的是,那个时候,第三、第四部分的划分还待最后定稿;第五、第六部的剧本尚未写成。不过,谢导对我说,大致是这样:第五部从怡红院中海棠枯死后又突然开花开始,一直写到晴雯的死;这部戏中,晴雯的戏比较集中。第六部就是“调包计”、黛玉焚稿而终。黛玉死后,宝玉赶考得中,然后出走。贾政南巡坐在船上,这时画面稍稍虚幻一些,似乎是梦境,又似乎是现实,忽见宝玉到来,向他辞别,然后一僧一道携宝玉飘然而去。宝玉站在空中低头一看,大地白茫茫一片……

  整个六部戏从“虚幻”开始,到“虚幻”结束,首尾呼应。

  “和电视剧(指1987版)不同”,谢导说,“我们基本参照高鹗的后 40回本,但是删掉他描绘贾府复兴的这一节,因为我们认为这不符合曹雪芹的意愿。”

  由于央视王扶林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开播以后,剧中欧阳奋强饰演的贾宝玉,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张莉饰演的薛宝钗,邓婕饰演的王熙凤等,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电影版《红楼梦》的演员阵容,就更为广大观众所关心。当我向谢导提出这个问题时,谢导一脸得意,当然这是他这一“巨制”能否成功的一大关键,他怎能不早作谋划——

  老祖宗贾母,由林默予出演,因为她曾在谢导的影片《知音》中扮演过蔡锷的母亲,“她的气质具有接受相当教育的大家闺秀的气度”(谢铁骊语)。

  那个颇具滑稽色彩的刘姥姥,请了评剧演员赵丽蓉扮演。她在评剧电影《花为媒》中演活了那个媒婆,虽说是彩旦路子,“但是演戏的分寸掌握得合适,并且具有含蓄、幽默的部分”(谢铁骊语)。使谢导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赵丽蓉日后居然在央视的“春晚”上,火爆异常,给亿万观众带来欢乐的笑声……

  “而确定刘晓庆来演王熙凤是比较早的,”谢导说,“除了她是我们厂的演员之外,我是把她作为一个年龄标杆的;也就是以刘晓庆演的王熙凤为标准,挑选演员时,上面的、下面的角色年龄都向她靠拢。我跟刘晓庆说,不要把王熙凤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处理。”谢导对刘晓庆的表演是满意的。

  对于选择李秀明来演元春,谢导同样给予很高的评价,“李秀明的戏含而不露,并且表现出一定的风度和身份;现在拍下来看,她是成功的。尤其是‘元妃省亲’,正同弟妹们共享欢乐之际,太监催她启程回宫,这时,我们有个长长的特写,从她听完太监的话后慢慢朝外走,止不住眼泪潸然而下……如是拍了两次,都成功了。”更让谢导感慨的是,“一般大明星会感到这点戏太少,而李秀明认为她合适,愿意演这场戏。”

  由傅艺伟来演宝钗,谢导对她的要求就是,“按照原著客观地来演。因为这个人物在‘红学’界中评价不很一致,我不想把人们主观的褒贬强加到这个人物中去。”

  对于观众最为关注的宝玉、黛玉的演员人选,当然也是谢导更为用心的。“红学家们向我们提示,贾宝玉的人选选用掌握四个字,‘神采飘逸’;没有这,贾宝玉就出不来。我们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去选的。”

  经过多人推荐,最后选定了上海虹口越剧团的青年演员夏钦。“这个演员不是我一个人定的,而是看了本人以后,再化妆录像,然后大家一起看以后才决定的。”谢导表示,对于宝玉这个人选,他不想自己一个人来做决定,即使他有这个权力。

  谢导对另一个关键人物黛玉的人选作了介绍,“林黛玉选的是浙江越剧小白花的陶慧敏”。谢导说:“演黛玉,要按照小说原著的刻画,表现她性格的多方面,而不要强调她的刻薄、小心眼……”谢导认为,越剧影片《红楼梦》当中林黛玉的成功就在于此:主要表现她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和对宝玉的真挚爱情。当然,也要表现她孤傲、清高的一面,也就是“身陷势利场,孤傲又何妨”的性格。

  对于宝黛两位主要人物,选的都是越剧演员,谢导也讲出了原因——

  戏曲演员有很多长处,谢导说,“他们穿起古代人的服饰,一举手一投足,就会产生一种感觉,跟我们现实的生活拉开了。而对普通的演员即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来讲,这就成了短板了。比如‘黛玉葬花’,我跟演员讲,你不能像现在的青年一样走,要带有一些戏曲演员的固有身段,但又要结合得巧妙、自然,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戏曲身段。”

  浙江小百花的何赛飞则出演了妙玉。

  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带有作者本人“自传”特点的现实主义作品,谢导把这部影片定位在“首先要按照原著的现实主义的风格,尽管它有很多浪漫的成分。”电影的表述就是要接近生活,首先在生活上真实,无论穿衣、乃至吃饭,无不如此……

  电影《红楼梦》于1989年正式上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民生调查
   第A07版:民生调查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谢铁骊与电影《红楼梦》
记忆“星河”话影评
新民晚报记忆/星期天夜光杯B06谢铁骊与电影《红楼梦》 2016-02-28 2 2016年02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