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健康——翻开《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表决稿,立法修订开宗明义,就是这两个关键词。
今天上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通过《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修订案。
毋庸置疑,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已是社会共识。
于是,为了绿色和健康,人们选择作出改变——甚至流传了千百年的习俗。最近的一个例证是,今年1月1日起,《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将禁放烟花爆竹区域从“内环线内”扩大至“外环线内”。新的规则,在农历丙申新年春节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这固然要归因于上海人民法治意识强,归因于行政部门执法水平高,归因于社会治理共治理念新;但,变化之所以发生,立法机关之所以能下定决心对传袭久远的习俗做出刚性调整,关键还在于,今天我们面临的环境,已非十年二十年前的状况——当PM2.5成为妇孺皆知的流行词,乃至公众健康的全民公敌之时,法律法规去调整习俗,整个社会的接受度,自然不会让法律权威感到惴惴。
依然,为了绿色和健康,本周,《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正案(草案)》提交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一审。
一个重大变化是,修正案草案将申城室内公共场所禁烟范围从“特定区域”扩大到“全部区域”,换言之,在申城,公共场所,天花板下不吸烟,就这样,很可能。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酝酿修正案草案的五六年时间里,来自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前所未有地一次次进入立法调研,为科学立法提供佐证。现行条例中,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或餐位在75座以上的餐饮场所须设立无烟区和吸烟区。如此立法,初衷是要保护不吸烟者免受烟害。但伴随人们对大气污染的认识不断加深,立法初衷的科学性不断受到质疑。最近两三年,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和高校的科学实验一再证明——不可忽视室内PM2.5。室内微小颗粒主要来自烟草烟雾,在一个35平方米的房间内让吸烟者吸烟测量空气中PM2.5浓度,结果发现,在距吸烟者3米及6米的位置,吸1支烟产生的烟雾仍可导致空气中PM2.5的浓度达到300μg/m3左右,即便严重灰霾天气PM2.5浓度也远低于此。
同时,科学实验还表明,即使是一个具备密闭、负压、双层自动推拉门等严格独立通风系统的专用吸烟室,也不能有效地防止二手烟外泄。可见,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同一个场所一部分空间可以吸烟,另一部分禁止吸烟,即便本意是要保护公众健康,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既然,室内公共场所划分无烟区吸烟区,无益于控制烟害;那么,条例修正案就不会不关注“全面禁烟”。何况,最近5年,市健康促进委员会调查显示,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的公众赞成度已从最初的90%提升至目前的94%。
申城大力减少烟害,不止是室内公共场所要进入“全面禁烟”,室外公共场所禁烟也在扩大。演出场所的室外观众坐席和演出区域;对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室外区域;人群集聚的公共交通工具等候区域,都已纳入修正案草案“禁烟新领域”。
修正案一旦通过,室外公众场所减少烟害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想想看,这几天,大热天,大老远,你休假回来,心情不错。在虹桥或浦东机场排队等候出租车,不幸,前后左右都在吞云吐雾,是啊,法律又没说这里不能吸烟,无奈无奈,心情坏。
幸好,修法已进入程序,最大限度减少烟害,是公众呼声,更是即将实现的法定规范。对不吸烟的人,这是好事;对吸烟的人,这也是好事。毕竟,单单2013年,全国由于吸烟导致的死亡及残疾造成经济负担达4679.35亿元,占总的GDP比例为0.796%。
今天,我们不要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GDP,我们要的是绿色GDP。所以,立法机关不但要修订一部环保条例,更要着力于“制度群”的规则重建,在全社会推动普及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外环线内禁放烟花爆竹,还是公共场所天花板下不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