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
“金杯赛”给国外同行上一课
从28岁干起,一直到退役,全国比赛、市级比赛,区、县、企业和学校赛场都能见到臧志林的身影。为了自己敬畏并珍惜的裁判事业,臧志林甚至舍弃对妻女的温情。他去兰州赛区工作时妻子重疾在身,得到妻子支持后,他给她准备了一个月后药品就出发了,回来没几天,妻子病重不治,永远告别了他。
鉴于优异的表现,上世纪1980年代,臧志林最早一批晋升为国际级裁判。印度加尔各答的“尼赫鲁金杯赛”,东道主印度队和乌拉圭队的比赛中,乌拉圭队员故意摔进禁区,担任主裁判的臧志林示意继续比赛,拒绝判罚点球。这次准确的判罚,让国际足坛认识了臧志林,也认识了中国裁判的能力,为日后裁判员登上国际赛场拉开序幕。印度报纸赛后评价他“执法有权威性和控制力,给印度裁判上了很好的一课”。
专家
主持完成裁判理论辅助教材
上海的裁判队伍培育一直是臧志林心系的大事。如何让裁判员有归属感,找到发展路径,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裁判事业,臧志林和同事花了很大力气。这种工作思路和方法被上海裁判界传承至今。
在上海足协裁委会主任和中国足协裁委会常委及副主任的任期里,臧志林与同事一起,把对裁判事业的爱融化于笔尖,主持完成裁判业务理论的辅助教材和工作规范如:《中国足协裁委会试题库》、《上海足协裁委会章程》、《裁判长培训考核上岗办法》、《评选优秀裁判长、裁判员办法》等等。这些裁判业务理论教材和工作规范,是对他自己裁判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也是对中国裁判员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探索。在上海举行的东亚运动会、八运会、国际邀请赛等赛事,臧志林为竞赛组织抽签编排的方案,给上海足球留下宝贵财富,为中国足球作出卓越贡献。
伯乐
建立完善上海裁判培育体系
在臧志林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的裁判员逐渐完善注册、培训、考核和晋升体制,他与同事依托中国足协,积极了解国际足坛新理念,先后培养出4名国际级裁判,3名国际级助理裁判,3名五人制球赛国际级裁判和多名国家级裁判。
裁判事业后继有人,臧志林再高兴不过。那些年轻的面孔他都记在心里,有机会就鼓励。国家级裁判员赵蓓记得,自己的第一套裁判装备就是臧志林送的。中国和亚洲首位踏上世界杯舞台的女国际级裁判左秀娣回忆道:“臧指导多次激励我,‘人要有追求,有梦想。’”国际级助理裁判方燕回忆,臧志林曾认真地跟自己解释投身裁判事业的理由,“他说,‘女孩子做裁判,可以开阔眼界,提高层次,看到更好的世界。’”
精神
裁判事业得到传承与创新
国际级裁判员王迪深感“臧志林的精神,不仅是对裁判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还是一种现象:心系梦想、不断进取、努力好学、勇于创新。要学习臧老,向新的高度不停冲击,让中国足球在世界上腾飞,绽放绚丽风采。”
“裁判,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挂哨仪式上,臧志林将陪伴一身的哨子郑重地收入衣袋。深情的话语尤在耳畔,温情的身影深印脑海。树老了,难以永恒,好在成片树林迎着阳光茁壮成长,臧志林的裁判事业得到传承与创新。
本报记者 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