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窥视”到“感知”
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太空逐渐成为战略博弈的军事新高地。尤其是在空间资产上“家大业大”的美国,更是对确保自身空间安全提出了极高要求。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各军事大国严重依赖空间能力,太空实力甚至已成为当前及未来作战的重要基础。
在感知空间之前,人们对空间态势的了解还只停留在“窥视”阶段。1956年,美国空军以“贝克·纳恩”光学卫星追踪照相机开启了对空间目标的监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军逐渐建成一个以地面雷达为主、配合少量天基设施的空间监视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先后实施了包括“中段空间试验卫星”(MSX)、“空间试验卫星系统”(XSS)在内的多项监视卫星项目以及“近场自主评估防御钠星”等微小卫星项目。其中,MSX项目就是通过对处于飞行中段的导弹进行发现和跟踪实现预警,为提升美军的空间态势感知能力立下“汗马功劳”。此外,美国空军研制的“天基红外系统”和“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尽管都是为实现导弹防御而生,但同样具有很强的天基空间监视能力。
2007年,美国空军启动了一体化空间态势感知计划,加速整合空间态势感知网络。2014年,美国空军进一步推进“联合太空运行中心任务系统”,实现了对空间态势感知的进一步集成。近年来,美国为支持空间态势感知系统的研制部署,明显增加了在该领域的投入。公开数据显示,2016-2020年美国国防部用于发展空间态势感知能力的预算共约18亿美元。这些资金将重点发展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探测优势的天基探测系统。
军民融合编织“天网”
空间态势感知就是对所有发生在空间的事件、威胁、活动以及各类空间系统当前状态的了解与感知,进而可以使指挥决策和操作人员能够获取并维持在激烈太空博弈中的空间优势。从广义上讲,包括暂时飞过太空的弹道导弹、高低轨工作的卫星、废弃人造物体、近地空间的陨石等都是空间态势感知的对象。
美国作为空间态势感知领域的“领头羊”,目前已经具备对多种空间活动的态势感知能力,其低轨目标分辨率约5厘米、静止轨道目标分辨率50厘米,能跟踪所有在轨卫星和直径数厘米以上的空间碎片共计2.3万个。
当然,要想织起这么一个堪称“缜密”的太空态势感知网,可不是一日之功。基于空间态势感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美军在空间态势感知建设上逐步形成了以国防部和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为领导,美国军方与情报界为主要建设力量,其他民事、商业、国外机构为补充的军民融合式建设格局。
当前,美军编织网罗太空的态势感知网,主要由对原有陆基感知设备的延寿升级、研发新型空间感知设备和“联合空间作战中心任务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美国空军精心构筑的“太空篱笆”项目是新型陆基相控阵雷达系统,通过提升工作频率来扩大探测范围,并实现对更小目标的感知与追踪。为有效应对空间感知的海量数据,美军研发的“联合空间作战中心任务系统”能有效整合各类传感数据,同时还能提供可视化的实时态势信息。
“组队抱团”联合作战
随着美国在太空感知领域“功力”不断提升,预计到2020年,美国在全球的空间感知盲区将显著缩小,并将大幅提升对深空微小目标的探测、跟踪与识别能力。据估计,美国的空间监视系统对低轨空间目标的探测和定位精度将分别提高到1厘米和10米,空间碰撞预测的准确率将提高到99%。
当然,在空间态势感知领域,俄罗斯等太空军事强国也不甘落后。俄罗斯目前主要沿用部署于苏联时期的太空监视系统,主要伴随着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的建设发展而来,已经具备对10厘米以上近地轨道空间目标的感知能力,未来将重点增强微小目标探测和目标特性分析实力,以便识别判定卫星与导弹,为空间攻防提供支撑。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都拥有各自独立的空间目标监视系统,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空间覆盖范围上存在较大缺口。
事实上,需要监视的空间范围广大、目标繁多,目前已知的空间物体数量就超过50万个。未来,加强空间态势感知的国际合作将成为发展的主流。美国目前已经利用各国对空间安全问题的关切,积极推行空间态势感知外交,通过集成多国空间监视资源提升自身空间态势感知能力。据悉,美国军方已同英、韩、法、加、意、日、澳以及欧洲航天局、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等国家和组织签署空间态势感知数据共享协议。未来,一场发生在太空针对敌方太空目标精确打击、对己方太空目标有效防护的“太空之战”极有可能依托空间态势感知爆发。 张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