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写写团队吧!”
磷酸盐钕玻璃是激光器的“心脏”:因为含有稀土发光离子,可以在能级的大幅跃迁过程中形成已知最大能量的激光。掌握激光钕玻璃关键技术的西方国家多年来对我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上海光机所在钕玻璃的连续熔炼、精密退火、包边、检测等全部核心技术上逐项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成为全球首家独立掌握激光钕玻璃元件全流程生产技术的机构。
“多写写团队吧。”胡丽丽坦言,这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一整支团队皆功不可没。“最难的是连续熔炼,最难忘的也正是连续熔炼那段近三年的瓶颈期,失败了一百多次才获得了成功。”这段艰难岁月已成整个团队共同的珍藏回忆。用中心党支部书记徐永春的话说,真正是“千辛万苦”。
“那时,实验线是用彩钢板搭的棚子。烧玻璃用的炉窑是自个儿砌的。”课题组副组长、上海光机所正高级工程师陈树彬记忆犹新。简易的实验条件,反而赋予团队改进设备与工艺的灵感。“每次实验虽然有失败,我们都在几个参数上取得了收获,下一次便将其改善,就这样坚持不懈,最后各个击破!”胡丽丽几乎天天泡在实验线上。“她的白发最初就是在钕玻璃连续熔炼研发压力最大的时候冒出来的,那时她才四十多岁。”陈树彬感慨。团队里的“工作狂”又岂止胡丽丽一人,赶工期时没有双休日和春节假期,蜜月也跟着工期走……
“我们还会干下去!”
上海光机所目前拥有我国唯一的年产1200片大尺寸高性能磷酸盐激光钕玻璃的批量制造线,已为神光系列、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等装置提供千余片大尺寸钕玻璃。新订单源源不断地来了,欧美科研机构都来寻求合作。“除了继续服务国家战略,我们还希望开拓一些工业加工和民用品种,比如可用于激光美容、人眼安全测量装置的铒玻璃。”
团队在职员工80多人,八成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而作为领头人的胡丽丽,依然每天工作11个小时,还不包括每天晚上给学生改论文、看资料的时间。对她而言,每天饭后洗碗那几分钟、睡前能读一会书报就是很好的放空时间,至于美美睡上一觉更是奢侈的“爱好”了。“一辈子能沉下心来做好一件事,我觉得很幸运!”胡丽丽说。 本报记者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