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场“迟到”20年的摄影展
乐梦融
  ◆ 乐梦融

  这是一场“迟到”了将近20年的展览。

  同样的作品,不同的际遇。这一批展品原本预备在1999年9月4日-6日在上海的天钥桥路859号一栋公寓楼中开幕。没有正规展厅,没有香车豪表赞助,远离身着华服的观众。即便如此,当年展览还是夭折了,在公众看到它们之前就谢幕了。

  很有意思,如果在今天的3DMAX影厅播放一场20年前的电影,花里胡哨的电脑特技一定让今天的观众看出“差评”;当年站不到舞台中间的、甚至被视为“瞎胡闹”的实验影像创作,如今从边缘处登堂入室,在上海展览中心——《洞见》单元——作为影像艺术博览会中的开篇部分,站在资本、观众和学术多重认可的聚光灯下扬眉吐气了。

  当年,参展公寓楼展览的艺术家们算不得主流——比如今天在西岸坐拥个人艺术空间的著名艺术家徐震,1998年他在拥挤的码头大喊,数百名旅客瞬间惊慌回头,被录制成影像作品《喊》,这在20年前无论如何无法与“艺术”画上等号。

  这场回顾展汇聚了15位中国艺术家,由王宗孚担纲策展,探索着中国当代摄影中的各种新方法、新观念。今天看来,这些“实验”并不都是成功的,但他们的作品本身,就是中国艺术的前进步痕。

  20年的跨度,随着经济水准的提升与视野的拓展,中国观众对影像艺术探索、冒险、无畏等艺术精神的价值,生发出自觉的共鸣。不再仅仅把相对古典、只讲求光影和构图的照片视为“艺术”的唯一标尺——今天的上海观众漫步在影像艺术博览会上,除了经典的大师作品,当代摄影作品、大尺幅的装置艺术、移动影像以及最新的科技创新都可以接触到,这才是影像艺术的魅力所在。

  当年参展的刘韡、胡介鸣、杨振中、徐震以及耿建翌等艺术家均出现在这场展览,他们中的许多已经在中国艺术界大名鼎鼎。马秋莎(北京公社)、施政(艾可)陈哲(BANK)等新一代艺术家同时同台。

  在该单元50米外的希帕CIPA画廊,和当年的徐震年龄相仿的上海青年艺术家沈鸣昊,带来了混合媒介装置《心中的景致·历史的剧场》,他用幕布搭设了一个简易的西洋镜,观众钻进黑幕后打开手电筒照射绿色感光材料,可以依稀看到图像。排队的观众赞他的作品有趣有新意,遗憾的是,少有人追究,他拍了什么?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

  当今的青年一代艺术家理当感恩这个多元化的新时代,充满包容的艺术氛围——这份可贵的理解与中国艺术家层出不穷的创新正在相互砥砺。

  如果我来做策展人,更想把展览称为《生逢其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广告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家装专版
   第A15版:大虹桥专刊
   第A16版:大虹桥
   第A17版:大虹桥
   第A18版:大虹桥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专版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2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2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A2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30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第A31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3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说明书说明什么
一场“迟到”20年的摄影展
唐云与上海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为啥“缩忒”了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A26一场“迟到”20年的摄影展 2018-09-30 2 2018年09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