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官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最好新秋时】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按我国历法解释,农历八月居七、八、九三个月之中,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旧时的中秋节,有赏月、拜月、饮团圆酒、吃月饼等风俗,而中秋节又喜被人们看做团圆的象征,因而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佳节之时,合家欢聚,赏月、饮酒、吃月饼,以示祝福,喜庆团圆。
“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当天。”中秋赏月吃月饼是雅俗同好的快事。古时赏月,富者自搭彩楼,贪者寄圩酒楼,好游者或登于山或泛于水,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古时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正当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是称“月夕”。所谓“秋暮夕月”,夕月,即祭拜月神。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品德贤淑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其姿致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拜月时,设大香案,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一应俱全,就中月饼和西瓜必不可少。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置于月亮所在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新编醉翁谈录》记宋代中秋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彻所供,散之家人必遍……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明代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官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古人且认为月系阴物,故又有女先拜、男后拜或不拜之规矩。《燕京岁时记》载时人祭拜月光马者,“上绘太阴星君,
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至于月饼,首见于文献,是在《洛中纪闻》。其载唐僖宗在中秋日吃月饼,味极美,恰逢其听闻新科进士开曲江宴,遂命人用红绫包月饼赏赐这些进士。
另有种说法是,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所谓胡饼,是当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等作料,于是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故名“胡饼”。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正踌躇间,杨贵妃见天上一轮明月,竟冲口而出“月饼”一词,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延及宋代,月饼亦有“荷叶”“金花”“芙蓉”等名称,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酥即油酥,饴即糖,可见彼时月饼已是甜美之物。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已是常俗。其间又有一则传说,说是月饼起源于元末农民起义,义军领袖张士诚利用中秋向亲友馈赠月饼的机会,在饼中暗暗传递起义消息,约齐各地义兵同在中秋节举事。从此,中秋节食月饼,并分赠亲友,渐成民俗。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曰:“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
之义。”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清代“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至此,中秋食月饼,已是不成文的成规了。
此外,中秋民间还要赏月、玩月。《晋书》载:“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牛渚玩月自此得名。《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梦梁录》亦云:“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怀。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赛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是夜,游人聚集桥头笙箫弹唱,对月赋诗,或酒食征逐,极尽玩赏之乐。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所涉更多,诸如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所在多有。
而吴地又有“走月亮”之俗,据说要走过三桥,暗寓度厄之意在。妇女结伴出游,是为“踏月”。北方人是日晚上亦兴致颇酣。
齐如山先生在《中国风俗丛谈》中说道:“每到中秋夜间,在大街闲步,处处听到划拳之声,是在北京听到划拳最多的一夜,他时是比不上的,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