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微博关切,名叫“张丽莉”
从5月11日开始,一则“女教师车祸瞬间救学生,自己双腿遭碾压高位截肢”的消息,便一直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腾讯、网易等各大网站和微博中热传。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女教师张丽莉一夜之间成为网民心中共同的“最美女教师”。
“张老师病情如何?”“张老师能否苏醒?”这样的关切,每时每刻都伴随着闪动的头像,在微博上跳动。
网友们为“最美女教师”祈祷,又盘点起了那些曾经被草根顶起的“最美”人群——徒手接住坠楼女婴而自己身负重伤的“最美妈妈”、节衣缩食30年捐助20余万元供2万学生读书的“最美老人”……“社会道德究竟是在‘滑坡’还是‘爬坡’”再一次成了大家共同的思考。这一种源自“张丽莉”的微博关切,已悄然成为了社会爱心与道德自省的集体关切。
有一种爱心桥梁,被称作“鼠标”
如何让涌动微博的“正能量”得到更多的传递?如何用网络的力量把线下线上共同的爱心联通?各大网站纷纷用自己的方式,搭建沟通虚拟与现实之间爱的“桥梁“。
新华网第一时间在新华微博发起了相关话题的探讨,持续策划并组织力量制作专题页面,为关心、关注、关爱张丽莉老师的网民提供一个表达爱心、提供帮助的平台。
新华社“中国网事”微博、“新华视点”微博不仅第一时间全程跟踪张老师治疗情况,“中国网事”记者还前往张老师的病房外守候,通过官方微博,向全国网民直播张丽莉老师的救治过程。
“看到微博上张老师的照片一张张传出,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了。”网民们虽不能在现场为张老师祈福,但随着鼠标的点击、键盘的敲打,他们的爱心、关心,和张丽莉老师“零距离”伴随。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女教师病危父亲开微博”“为最美女教师祈福”等主题接连引发大量网友关注,相关的微博讨论近百万条。
有一种网络力量,叫做“正能量”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似乎是网络给人们留下的刻板印象。但在千万网友微博转发“最美女教师”时,网民们用自己最朴素的善良,证明了网络在放大“正能量”上的巨大作用。
“微博上涌动爱的暖流,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在新华网社区互动部主任刘娟看来,中国社会其实从来不缺爱和善良,只是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表达和传递的渠道是有限的。“如今有了论坛、有了微博,很多不能亲临现场的人就有了传递关爱的渠道。有人给出了术后如何康复的建议,有人提出要长期帮助张老师的家庭……各种各样的声音,四面八方的关怀,也只有网络能提供这样一个传递、放大‘正能量’的平台。”
“最美女教师事件本身传递出的朴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认为,“网民们通过微博平台聚合了关注,微博平台也应网友的要求,进行了持续一周多的主题推荐,这种充满爱的互动,是顺应网络传播规律的。”
“张老师很真实。”一位母亲在持续关注“最美女教师”微博后,深有感触:“通过微博,我了解到了她最真实的状态,发现了她救学生是本能反应,所以唤起了我这个母亲的共鸣。其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保护孩子的朴素愿望。”正如这位网友所言,鼠标的点击就已不再是“关注”那么简单,每一次评论、每一个转发,都是一次“行动”,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份善良。刘娟说:“从一个普通网民的角度出发,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觉得再不转发,自己的内心会过意不去,因为‘转发’也是一种感动的激发。”
新华社记者 罗争光 周劼人
(据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