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力行,感染骑友
上周末的大悦城分外热闹,十位现场的“人肉发电者”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原来这是艾美特举办的一场创意无限的“发电擂台赛”。据现场统计,10名参赛者在3小时内骑自行车发出的总电量为12.48度(千瓦时)。作为当天上海站唯一的一位女选手,何薇薇以发电1.213度得到了当天的“特别奖”——3000元的进藏基金。她告诉笔者,她决定8月底前往西藏,用环保骑行西藏的活动倡导低碳绿色理念,“进藏计划不能没有女性。女性虽然体力不如男性,但是女性更有耐力,也更坚韧不拔。”
曾经在德国旅居十年,何薇薇说,她长期在欧洲徒步和骑车,但是从未感受过高原骑行的艰苦。因为欧洲地势相对平缓,所以一直想挑战骑行进藏。为了这次骑行,日前她已组团,并开始实施训练,每日坚持长跑和骑行,距离和时间都公布在微博上,和骑友们互相监督。
在德国,骑行是一项很普遍的运动,“有时候一家人会一起骑车出门。每天骑二三十公里,出去玩几天。他们的装备也很简单,没有我们这边这么考究。但是有三样东西少不了,那就是头盔、反光带和单车的前后灯。因为德国人非常注重安全问题。”在德国生活了很长时间,何薇薇也爱上了骑行、徒步、长跑、登山等户外运动,回国后却惊讶地发现,身边没有女性朋友和她有相同的爱好,于是她通过网络找到了一批爱好户外的朋友,这次他们会一同骑行前往西藏。“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你可以在书店买到一些关于骑行路线的地图,上面会标明最佳路线、公里数等,但是在国内好像还没有。国内骑友设计路线,需要自己去网上找攻略。”
喜爱运动的何薇薇也一直热心公益和环保。在德国时,就是德国环保组织BUND成员。“德国人非常注重环保。以他们的垃圾分类来说,就非常详尽。玻璃、纸张、厨余、不可回收、危险垃圾等等。玻璃里还按颜色分为白、棕、绿三种。对于我本人来说,已经养成了一些环保的习惯。比如我去购物买菜,一定会带布袋或菜篮子。去面包店,店员会一个个面包单独包装,我会要求他们尽可能把面包装在一起。我还很少买罐装饮料,尽量买大瓶装的水,并且很少使用一次性筷子、餐盒、纸杯。我希望在这次西藏骑行活动中,我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队友,让大家慢慢地都养成这样的习惯,身体力行为环保出一份力。”
一路拾捡饮料罐
5月20日,在广东商学院就读大四的彭振享已经上路了,他说,他想用这次的粤桂滇藏骑行作为自己的毕业游行。“我就最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我会选择一辆单车,一顶帐篷上路。有了单车,我的行程我的方向都由我自己决定;有了帐篷,我可以四海为家,随遇而安。”
小彭从广东出发,开始他的粤桂滇藏骑行。作为“发电擂台赛”广州站的冠军获得者,彭振享发电量高达2.5797度,可别小觑这个数字,它可供活动现场展示的直流风扇风神省电王运行长达1093小时。别看小彭年纪不大,从2009年开始这项运动,已经累积骑行了20000多公里。而去年夏天,他已经有过一次从广州到拉萨、共计4500多公里的骑行经历。“之所以会选择骑车,是因为一路上它可以让你看到许多不一样的风景。选择坐火车,你会错过一些地方,而徒步的速度太慢,骑车刚刚好。”
去年7月11日至8月29日,小彭和另个同伴一起,花了50天的时间,每天骑行100公里,一路从广州骑到了拉萨。“晚上我们基本上都是找地方搭帐篷。有几次我们遇到了热心人,在当地的乡政府、派出所或者学校里搭起了帐篷。还有的时候,就直接在野外露营。”而在小彭的记忆中,在贵州都柳江畔过的那一夜让他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在河边搭好了帐篷,在河里洗了澡。远处隐隐约约的是侗族人家中的灯光。我们买了个西瓜,从中间一切二,吃完瓜肉后,再用瓜皮煮了泡面,还加上了火腿肠,味道非常好。那一晚四周寂静无声,感觉真正回归了自然。”
去年在路上看到的一个场景,让小彭至今耿耿于怀,“我在四川雅安线上发现,一路上有许多驴友随手丢弃的饮料罐。这次从‘发电擂台赛’获得了20000元进藏基金,我决定在这次粤桂滇藏骑行路上施行一个环保计划。我会带一个大的编织袋,一路将这些被丢弃的饮料罐捡起来,到了晚上再找个地方回收或处理掉。虽然这样做可能会减慢这次的骑行速度,但是我的心愿是为环保尽一份力。”
小千 文 CFP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