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00平方米的房子挤十几张床;生活垃圾随处丢弃,蚊蝇滋生;房间内电线如蛛网,连着多个大功率电器,消防隐患大……本届“夏令热线”中,不少市民来电反映,群租严重影响生活,期盼有关部门严加管理。
本报7月30日刊发《新建高档小区群租现象猖獗》,引发读者和网友热议。群租现象是一个牵扯面很广的社会问题,如何治理,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智慧。
【居民困扰】
“搬走了一批,又来一拨”
本届“夏令热线”接到的群租投诉,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作息时间不固定,影响居民休息家住国顺东路的曹先生反映,小区有多处群租房,主要给一些餐饮服务人员居住。他们经常半夜才回家,且成群结队,大声喧哗,严重干扰邻居正常休息。
占用公共资源,卫生状况堪忧张女士来电反映,徐汇区日晖二村33号5楼19室建筑面积40平方米,放了7张上下铺。“现在天热,卫生问题特别突出,他们不怎么收拾房间,平时习惯随手把垃圾扔在窗外,经过楼道时,就能闻到一股酸臭味。”卫生设施因过度使用,也出现漏水等情况。
群租也使小区公共设施超负荷运行,家住洛川东路嘉利明珠城的董女士认为,群租客们分享小区公共设施,而这些设施坏了还得业主自己动用维修基金。
流动率高,安全隐患大
家住临山路的刘女士反映,自己所在的象山小区群租情况严重,15平方米的卧室,却放了8张上下铺床位,房间里男女老少都有,人员复杂。租客们乱拉电线,乱堆杂物,消防隐患大。“群租客流动率高,保安很难分清是否属于本小区居民,久而久之,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小区内发生盗窃的次数也上升了。”刘女士不无担忧地说。
采访中,这些居民都表示,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不是没下文,就是整治过后卷土重来,走了一批,又来一拨。
【“租客”心声】
“除了便宜,我们还图啥?”
记者调查发现,群租多集中在应届大学毕业生、售货员、餐饮服务员等打工群体。说起群租,他们也万般无奈。几十人挤在一起,与物业和业主矛盾重重。晚上,蜷缩在群租房中;白天,在大街小巷中穿梭忙碌。
今年2月,有大专文凭的李晓君到上海打工,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文员,月薪约2000元。目前她和7个女孩子同住7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仅需付租金280元。“要是独住,大部分收入都得交房租,再加上水电煤、上网费,几乎就没剩的了。”小李说自己家境较差,赚钱还得贴补家用。
钱是省了,烦恼也随之而来:公用的东西动不动就坏掉,没人把它们当自家东西爱护;冬天抢热水,早上抢厕所。“除了便宜,我们还能图啥?”李晓君无奈地说。
【专家观点】
一禁了之,非长久之计
管理者如果只图方便,一禁了之是最简单的做法,但绝非长久之计,也不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既然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不可避免,那么就要从源头考虑解决方法。除了抓紧建设面对各层次的公租房外,还可以积极引导企业建职工宿舍。有专家提出,解决群租问题,不在于取缔它的存在或限制面积、人数,而在于降低风险、杜绝危害、规范管理。不妨尝试让群租房在法律的框架下健康发展,可以兼采旅馆及高校学生寝室的管理模式和已有经验。
上海市人大代表李贻明认为,群租不是不能解决,关键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并且落实到位。群租者不可恨,可恨的是“二房东”乃至“三房东”层层转租乱象,这种“能摆多少床,就住多少人”、要钱不要命的疯狂群租行为,一定要严加管束。
他认为,除了以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约束群租之外,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自治作用,发挥居委会、业委会和业主的作用,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可以在业主公约中规范群租现象,明确业主的权利与义务,对承租人也要提出具体要求。再比如,居委会干部应配合公安机关,做好出租房的登记工作。税收部门更可以利用经济杠杆加强管理房屋出租人,抑制群租带来的暴利。
本报记者 叶薇 志愿者 黄菡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