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节目组收到启功先生的赠字
奖杯的事有了着落,朱波开始琢磨片头题字。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需要片头题字,2002年,电脑动画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电视栏目三维动画创作已经成为主流。相反,题字倒成为一种老套的方式。有没有必要题字?有不少人反对,但朱波坚持。他的理由很简单:这是《感动中国》,中国人的节目,必须有中国元素。如果不在片头体现,你们给我一个方向?
朱波再次进入了一个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其实题字是个非常吃力的事:用哪种风格?请谁来写?谁的字能配得上《感动中国》?有人提议用集字的方式,也就是说,从最优秀的古代书法家作品中找到“感动中国”这四个字,这样既不用花钱,品格也不会有问题。可朱波的上司梁建增不同意。梁建增当然也不是书法行家,但他的说法也很有力量:《感动中国》是个新节目,是反映当代中国人精神风貌的节目,要的是当代。
几种意见听下来,朱波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当代著名书法家,他既是书法界的巅峰级大师,品格当然也绝对没有问题,他的一生操守是配得上“感动中国”四个字的。这个人就是启功。
2002年,启功90岁,也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一年适逢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启功老人90岁大寿。校方为启功举办大规模生日庆典,老人家只出席了一个钟头,切蛋糕的时候,人都没有露面。这样的老人肯为一个节目再次拿起笔么?朱波没有缘分见到启功。为《感动中国》题字的事,是采访过启功的《东方之子》节目导演通过启功的秘书转达的。启功老师仔细听了《感动中国》的原由,非常愿意为这个节目题字。但90岁高龄的老人患有青光眼和白内障,怕自己写不出最好的水准,特意让助手在过往手稿中找到了四个字,一一过目挑选后,仔细装裱,盖上自己的印章,然后送到节目组,而且分文不取。据说这是启功先生最后一次对外赠送手迹。
节目组收到启功先生的赠字,小心翼翼翻开每一张,或大或小,字体清朗雍容,每张纸上都有小小的一方红印,表达一个老人对“感动中国”这四个字的重视。看到手迹的几个人谁也没说话,大家都知道这几个字的珍贵,一个年过九旬的书法大家如此认真细致谦卑,让他们更感觉到这四个字的分量,这个节目的分量。
这一天,朱波见到了梁建增,他给的帮助是三页纸。这是三张彩色的纸,每张纸上都打印着一首歌词,歌词有一个相同的名字:《感动中国》。
朱波仔细读了歌词,爱不释手,歌词清新上口,虽然是对主流精神的歌颂,却不着痕迹,节目所要传达的情绪跃然纸上。他选定了其中一首,问:“这是谁的作品呢?”梁建增笑笑,说:“当然是名家作品,你自己细心体会体会。你确定了歌手之后,我再告诉你。”
对于歌手的人选,朱波早有计划,从梁建增那里出来,他就拨通歌手的电话。
接电话的人是他的一个朋友,2002年还没有大红大紫,她的名字叫韩红。
几天之后,朱波在一间录音室里见到了韩红。按照朱波的风格,他当然是先把韩红正在录制的歌贬得一文不值,韩红知道朱波在音乐方面的判断力,所以根本不在意,她知道这是在为下面的事作铺垫,他肯定会隆重推出自己的项目。
果然,朱波给了她三份歌词,说:“我已经挑了一个,但不告诉你是哪一个。你再挑,看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一样。”
韩红拿到橙色、蓝色、灰色的三张稿纸,觉得奇怪,歌词多做几份正常,为什么会用不同颜色的稿纸呢?她读了歌词,问是谁写的。
朱波故作神秘,让韩红来猜。朱波以为按照自己的套路,她肯定会猜到作词名家。但韩红读了又读,说:“这肯定是一小女生写的!”
韩红有自己的道理:第一,除了小女生,没人会用这种细腻的小把戏,三种颜色的底稿;第二,歌词的文法是她最近几年没见过的,够新,没窠臼。
朱波当然矢口否认,可是他的确说不出作者的名字。韩红说:“别担心。不是名家的我也接下来,因为这歌词还真不错。过两周我交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