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国年间北京的一次拆迁纠纷(上)
王熙
■ 民国年间前门大街
  ◆ 王熙

  拆迁,在当下城市中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其实回望历史,自打中国城市开始学习西方进行城市管理和改造,拆迁和拆迁纠纷就一直困扰着城市社会,让市民和地方政府,都难得安宁。话说1934年的北京,就发生了这么一次影响颇大的拆迁纠纷。

  北京从1927年国都南迁后,地位跌落,经济衰退,市面萧条。历任市政府都为寻找新的城市发展道路而头疼。1933年6月,袁良出任北平市长,提出要通过文物古迹保护和环境风貌整治,把北平打造成“文化游览区”,借以吸引游客,扩大消费,重振经济。随即北平市就上马了一批市政改造和建设工程,以整顿市容。按今天的话,叫“擦亮城市名片”。

  ● 工务局计划对前门大街进行改造,众商户联名呈文市政府,请求缓期拆迁

  1934年4月初,北平市工务局对媒体放出消息:前门大街“为本市繁华区域之街衢”,却路面狭窄,“来往车马殊感不便”,计划对该街进行改造,将马路路幅由原有12.9英尺拓宽为15英尺,并改修为沥青混凝土路。同时,工务局还将配套进行前门外五牌楼地区的市容改造。“前外五牌楼两旁,商号建筑参差不齐,极碍观瞻。现为整理起见,拟将五牌楼完全闪出。所有该牌楼……(东西两侧)之房屋完全拆除,改为两块弧形广场,上栽电杆及树木花草,东与肉市相通,西与珠宝市相通,以壮观瞻”。当局表示,工程将于4月开工,计划于9月完工。

  消息一出,立刻在北平市面上引起不小震动。一般无关市民,听说政府大搞建设,当然乐见其成,但也有一些人,实在高兴不起来。按照这一规划,五牌楼周边有17户民房(有门牌号者14户,同号3户)将要被拆除。这14家正式住户都是商铺,有金店、银号、洋货庄、饭庄之类。这些商户在得知消息后,大感恐慌。如果换是贫苦百姓,可能就暗气暗憋,领拆迁费搬家走人了。但是,能在前门“黄金地段”立足的,可都是北平一等一、有分量的“大企业”。打拼多年,在前门大栅栏(按今天的话,CBD)站住脚,投入大,产出高,怎能说走就走?于是,在相互联络之后,众商户于4月9日联名呈文市政府,请求缓期拆迁。在呈文中,众商户表示,“商等营业连同房东、铺东等户约数百家,直接间接均赖此生活”,且“国都南迁以来,北平商业一落千丈,日渐萧条,各商状况多属虚有其表,勉强支持”,如果拆迁,必然“立时即告失业”,因此请求当局“念民为邦本,法律产自人情”,本“民生主义”原则,“俯念商民生命,于行政之中寓繁荣之意”,“免予拆除”。

  而就在此时,市政当局出手更为迅速。10日,公安局即派警察通知各商户,限于一周内携带房契赴财政局估价。对于众商户而言,形势更为严峻了。于是11日,各商户代表10余人齐赴北平市政府请愿。还不错,得到了市长袁良的亲自接见。但是作为前门改造计划的第一策划人,袁市长毫无悬念地坚决拒绝了代表们请政府“体恤商艰,收回成命”的要求。而且市长还从“政治”高度,教训了众人一番:“拆除五牌楼一带之商号,用意在整理市容及便利整个工程之进行,关系全市行政计划,决不能因少数人之反对而中止。至于体恤商民之艰辛一点,政府早已顾及。今以二千元之代价收买该处房地,不可谓未顾及商艰。希望该代表等勿故意与政府为难。政府系整个人民之政府,其所处之地位,亦有相当困难,盼该处商人予以谅解。”众代表不死心,“再三请求收回成命”,袁则坚不应允,双方不欢而散。次日,市政当局再次作出表态,收用各商铺一事,只能“在收买之代价上,或可稍予通融”。并警告“设商民等故意与政府为难,违抗不遵,玩视法令,不得已时,将由政府强制执行”。

  ● 商户寻求商会支持,直接致电国民政府中央各院、部申述

  商户自行请愿无果,便转而寻求社会支持。早在之前的10日,各商户即派出代表4人,齐赴北平市商会,谒见会长冷家骥,请予援助。想当年北洋政府时,北平市商会的前身——京师总商会可是权威势重,对地方事务拥有极大发言权。军阀们要想在北京坐稳当,有钱花,都得倾听商会的意见。后来换了国民党掌权,商会活动大受限制,但毕竟还能跟市政当局说上话,施加些影响。接到前门商户的求援后,冷家骥当即应允向市政府代为商洽。12日,市商会呈文市政府,称“五牌楼会员之请求,陈述种种困难情形,经该会详查确属实情,恳求市长体恤商艰,收回成命”。

  其间,各商户一不做二不休,又于11日直接致电国民政府中央各院、部,“请饬市府收回成命”。呈文中除了继续申述各处铺房对商人生计攸关,一旦拆迁必陷贫困绝境外,众商户还质疑北平市政府改造五牌楼的正当性。在商人看来,不但前门大街改造“展宽仅此数丈,与交通毫无关系”,而且五牌楼修缮更属无益,甚至违背民国精神:“查此五牌楼,系专制时代建筑物。衡以民生,与其拆退民房,何如拆去牌楼?如将此专制遗物拆去,较之拆房,便利殊多。借口保存古物,何妨移至桥北广地之处,更较美观?”同时,商户们也不再掩饰对北平市政当局的不满,而大加指责:“商等当此市面凋敝之际,赖有商铺为生活。今突令拆让,且言出法随,莫明用意。各处贤明长官,莫不努力以民生实际,今竟以历任不忍实行者,不顾一切,必害及民生而后快,吾民将死于虐政之下!”最后,众商户恳请中央政府“本三民主义,力救垂毙之众,电令北平市政府,收回成命”,“免酿惨案”。

  但是,商户们的求援行动,并没取得什么实质效果。14日,市政府针对市商会的援助呈文,发文批驳,表示该工程“关系市政发展计划,且经行政院、内政部核准有案,断难变更”,要求各商号“迅速径向主管局缴验契纸,以凭评价收用,免误路政进行”。而行政院在收到商户请愿电文后,即电令北平市政府将所有相关计划“呈院鉴核”。经审查后,行政院也认为“该府此项计划,与中央规定之土地收用法,尚无不合”,于是驳回了商户们的请求。有了中央的支持,北平市政府更是底气十足。15日,市长袁良发表谈话,限令各商号于14日前携带契纸赴财政局请求估价,以便收用。对逾期不办者“决即采用有效之处置办法”。

  众商户眼看几番努力都告失败,只好转而寻求与市政府协商,以减轻损失,并推出市商会负责在双方间进行调解。调解中,商户已不坚持全部免拆,转而希望市府允许各商户拆一半充公,留一半继续翻盖营业,而且还表示愿意减低拆迁补偿费。但市政府方面仍严格坚持原有修建计划,只表示可在补偿款和迁移地点方面“酌予设法”。结果双方差距太远,5月初,市商会调解宣告失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民生十访]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冬令热线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专版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民国年间北京的一次拆迁纠纷(上)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B08民国年间北京的一次拆迁纠纷(上) 2012-12-24 2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