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科教卫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首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学术辩论联赛在沪举行~~~
首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学术辩论联赛在沪举行~~~
首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学术辩论联赛在沪举行~~~
首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学术辩论联赛在沪举行~~~
首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学术辩论联赛在沪举行~~~
首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学术辩论联赛在沪举行~~~
首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学术辩论联赛在沪举行~~~
首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学术辩论联赛在沪举行~~~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学术辩论联赛在沪举行
老外评委提醒中国学生“做自己”
王蔚
  一年一度的海外名校招生咨询活动已拉开帷幕,许多学校已经初步排定了即将开始的接受外教面试的日期。因此,前昨两天在沪举行的首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学术辩论联赛,仿佛成了中国学生与老外招生官唇枪舌剑的预演。但个中暴露出的问题,足以给这帮“尖子”生们敲响警钟。

  重口才还重细节

  由全国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哈佛大学辩论委员会、狄邦教育管理集团主办的中学生英语学术辩论赛,吸引了来自复旦附中、七宝中学、东北师大附中等10所学校的120多名高中生参赛,他们两人一组自由结队。其赛制也与目前常见的辩论比赛完全不同,而是类似于球类比赛的赛会制联赛,即每个队必须与其他所有的参赛队一一交锋,最终以胜负得分多寡排定名次。这种赛制的好处是,让同学们能有更多的机会“练嘴皮”甚至“磨破嘴皮”,而最终的获胜者,一定是伶牙俐齿、思维敏捷、思辨活跃的真正辩论高手。

  除了考量辩手们的口才与知识含量,由一群外教组成的评委,对每场比赛所提的两个细节要求,颇耐人寻味。一个是要求每名辩手在结束发言或反驳对方意见后,都要说一声“谢谢”;另外,在比赛开始前还要求对垒的双方互相握手致意。然而记者发现,在最后的决赛前,当两名女生走到两名男生面前伸出右手时,男生们只是本能地抬手相握,根本没有站起身来。这个“失误”让评委们迅速捕捉到了。

  惧怕权威成大忌

  复旦附中高二年级的卢肖越同学说,从小学到初中毕业,老师和家长最注重的就是考试分数,而对辩论能力的培养和考查,一直是比较忽视的,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也基本没有辩论的要求,所以,参加英语辩论赛觉得特别锻炼人。

  哈佛大学助教王赢垚,不仅本人曾是个留学生,还回国为参加哈佛训练营的中国青少年讲过课。他一眼就看出了国内中学生在辩论赛场上的一些通病。他说:“首先,大部分学生在辩论中喜欢用修辞和激情,而不是用数字和证据进行论证,他们更喜欢感情化地表达,而不善于逻辑表述。其次,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学生不太敢挑战权威,他们似乎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很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或一味地将书本知识奉为经典。而这些问题恰是辩论赛的大忌。”

  表达自己的观点

  昨天为优秀辩手们颁奖的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说,虽然我们的课堂教育中也逐渐引入了辩论的元素,虽然有不少学校和老师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真实的辩论,特别是用英语来激辩,这恰是我们学生的软肋,也反映了当下我们教育的一个缺憾。

  此次辩论赛的评委既有哈佛大学辩论委员会的代表,也有在沪长年负责海外留学咨询的外教。他们对临场中学生提示最多的一句话就是“Be Yourself”,意即“坚持表达真实的自己”或“说出自己的见解”。而之所以要反复对中国学生如此提醒,是因为他们已经对中国传统的“好学生”标准有了疑义。比如,近年来在申请海外名校时出现的SAT一次次刷分、扎堆热门的课外活动、在团队合作中因过分追求“领导力”而导致的各自为政,由此形成的“中国式好学生”,已经越来越让海外面试官们不敢轻易地说“OK”了。

  本报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民生十访]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冬令热线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专版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老外评委提醒中国学生“做自己”
家乡苹果堆积如山 交大博士发帖叫卖
宝宝开圣诞派对
数据中有“黄金屋”
“安全卫士”监管申城地下工程
“聪明软件”守护手机隐私
“温馨冬至夜” 连办20年
肿瘤细胞会被“饿死”吗?
新民晚报科教卫新闻A07老外评委提醒中国学生“做自己” 2012-12-24 2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