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号码头边,记者登上浙象30045渔船,船老大叫楼阿云,人精瘦干练,岁月的沧桑似乎并没有在他脸上留下太多的印痕。他告诉记者,从19岁出海将近40年了,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说起自己的捕鱼生涯,老楼有点自豪。他说,上一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自己经常出没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捕鱼。那时无遮无拦。现在,他们有时仍然会到钓鱼岛附近海域80-100海里的地方捕鱼,出海一趟少则7天多到20来天。船上有一筐筐马面鱼、青鲇鱼正在卸货。现在,中国海监到钓鱼岛巡逻护航,老楼更是显得兴奋,航行中有北斗星导航,船上有卫星电话,一旦发生什么事情,马上可以联系到我国的海监部门。他的船有八个人,这次是在2251渔区操作捕鱼。
随后,记者在码头市场鱼档旁采访了41岁杜再生。他做水产20多年了,他的摊位是24小时营业的,有好的鱼就收购,因为要参加上海的展销,凌晨三点就起来了,指挥员工分拣马面鱼、青砧鱼、目鱼等。杜再生说,这些钓鱼岛的鱼品质都很好,他准备收购四五种钓鱼岛附近海域的鱼运往上海。
26日上午,钓鱼岛附近海域的鱼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展销,闻讯而来的市民踊跃购买。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老者上前买了一条青砧鱼,记者询问得知他是上海纺机四厂技校退休教师,姓蔡,他说自己没问价钱就买了。还有一位30多岁温州姓林的年轻人,买了一条30多斤重的红更鱼,他说一下吃不了就放进冰箱里慢慢吃。截至28日上午,8000斤鱼即告售罄。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