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那时候,《感动中国》进入制作的第三个年头,节目成功了,公众反响之热烈让这个年轻的制作团队大感惊喜,也让他们觉得压力巨大。节目做了几期,对于观众来说,形式已不再新鲜,内容尤显重要。最大的难题倒不是寻找人物,而是在寻找的类型和标准上有所突破,这既是观众的需要,也是节目重塑时代价值观的内在需求。“爱岗敬业,有重大贡献,以一己之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这些评选标准不可动摇,但是朱波总觉得还可以更包容,更广博一些,然而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宏扬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层面,在人物选择上便难以求新。为了突破这个瓶颈,让节目不至于陷入泥潭,朱波已苦苦思索了许久。
田世国的故事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紧闭许久的门:山东枣庄人田世国,给患尿毒症的母亲捐了一个肾,为防母亲担心,还想方设法瞒着她。“每年有很多捐肾的报道,多是大人捐肾救孩子,孩子捐肾救母,还是头一次听说。”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朱波和策划陈镭一合计,都觉得这是个契机,立刻将他列为候选人上报了。
后来,节目组开讨论会的时候,团队间也有过几次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田世国捐肾是为了救自家人,比起太多无私奉献,帮助他人的人来,似乎算不上特别伟大和震撼人心。但是推委会里,有好几位推委都给了他极高的赞许,认为孝道是最大的善行。对于田世国的入选,朱波很坚持,他有一种直觉,为家人奉献,一样足以感动中国。
后来,和主持人白岩松的一次交谈,更坚定了他的想法,他们坐在小会议室,喝着浓茶,一起感慨着,一个看上去那么普通的人,让所有人帮他一起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被欺骗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母亲,一个身体里移植自己儿子肾脏的母亲。
“现在媒体这么发达,能让所有媒体,和所有观众帮他一起遮掩事实,这难道不能说明,他已经赢得了所有观众的心吗?”朱波一半是在发问,一半是在问自己。白岩松淡淡笑着说,“说不定,那位母亲也在维持一个美丽的谎言,她让自己不知道,让自己看上去更幸福。”这是一种难得的共鸣,两个身为儿子的男人,在另一个儿子的孝道中,感慨万千。
终于,田世国还是在2005年2月17日晚,走上了《感动中国》2004年度十大人物颁奖盛典的舞台。此前,两位主持人还有一番沟通,敬一丹明确地表态,田世国应当由岩松来采访,让一个儿子采访另一个儿子。而在白岩松心里,对于田世国的感动与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是日渐深刻的。在现场,当大屏幕短片播放完毕,当田世国出场,白岩松迎过去,给了他一个深深的拥抱。后来他说,那是他作为一个儿子,因尊重而产生的一次自私的举动。
田世国的入选,让《感动中国》的价值标准,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朱波说,能够感动别人的人,大概有两类:一种是利他精神,一种是超越自我。而令人动容的亲情孝意,是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完成利他——即便最终受益的是至亲,仍无损其崇高。
在2009年的《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的现场,为了把部分肝脏移植给患肝病的儿子,7个月用快走、节食减掉重度脂肪肝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应白岩松的要求,在舞台上用母亲的姿态,“暴走”了一个来回。当那位55岁的母亲,用步伐丈量着时间和生命时,台下的朱波,在观众如雷的掌声中,眼眶湿润。他看了看台上的白岩松,发现了他眼角同样细微的情绪流露。也许,这个伟大的母亲,让他们想起了那个伟大的儿子。那一刻,所有中国人坚守的孝悌和良善,在熠熠闪光。
田世国和陈玉蓉,一个捐肾救母,一个割肝救子,生命因亲情而伟大。这类人物的评选,也是《感动中国》价值观的一大突破——为家人奉献也能感动中国。
韩惠民与罗映珍对自己能入选感动人物,都觉得意外,认为自己特别渺小,没做什么大事,不配得这个奖。而《感动中国》评选标准有一条是: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突出。这个节目追求普世价值观,而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他们因履行对爱的承诺,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