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腊月初一开始,平遥人就为过年忙活了。这一天要炒花豆——各种杂粮麦豆放锅里炒,其中有玉米和黄豆,一定要炒到米豆爆裂开像朵梅花,据说是象征来年兴旺。接下来就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神,要吃糖瓜;二十四,写春联;二十五,打扫家;二十六,购年货;二十七,割猪肉;二十八,蒸花馍。转眼到了除夕,祭神祭祖。祭果中一定要有酒枣、栗子和柿饼,意为“早早利市、事事如意”。除夕夜还要试新衣、熬夜、包压岁钱。大年初一,出门拜年看红火。平遥的明清大街的“社火节”,要闹1个月——挂舞龙、舞狮、抛绣球、抬花轿、演晋剧……老艺人吹起唢呐,广场上涌动着扭秧歌的人。
闹完社火,大年初四去看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这出戏由王潮歌导演,剧场就在古城,如一个迷你版的清末平遥——没有前厅,没有主入场口,没有观众席,没有传统舞台,你可从不同地点入内,在80分钟的时间里,穿越几个主题空间,故事随时发生、进行,表演者就在你身边,你也是戏剧的一部分,是看客,又像是亲历者。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捡拾历史片段,从纷繁的碎片中窥视民族: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这是平遥城的仁德,也是山西人的仗义,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清末平遥”走出,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古老的平遥城墙,有种心灵震撼。《又见平遥》,在这个,你确实亲临了历史的平遥!
回到现实中的平遥,不妨在“长升源”要一壶黄酒,再去“一得客栈”叫份酱牛肉,一口酒一口肉,平复内心的思绪同时,享受平日里没有的慢生活。入夜后的平遥,哪家门前挂着大红灯笼,那家便是大户人家了。期间,顺着北大街走到古城的拱极门,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灯影火光将古城墙装扮得异常热闹,那便是古城灯会了,传统花灯在古城墙的衬托下显得与众不同。 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