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部队硬着头皮上了山
张琴秋穿便服很漂亮,换上军装,腰扎皮带,佩带手枪,两腿打上绑带,她显得更为神气。张琴秋懂得,革命的胜利只能从武装斗争中取得。每天清晨,起床号刚刚吹过,大家就看见她已装束停当,来到操场上,和学员们一起“摸爬滚打”;每逢上战术课,她都赶去旁听、做笔记;学员们练射击、挖工事、投弹、刺杀,每次都能看到张琴秋的身影……她兼任的马列主义理论课与时事政策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学员们极为欢迎。然而,过了不久,张琴秋发现有些事情并不像她事先所想象的那个样儿。
谁都承认,鄂豫皖苏区从创立到建设都是卓有成效的,但不知为什么,张国焘却突然发难,认为以曾中生为首的原鄂豫皖特委执行的是“富农路线”,犯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于是又迫不及待,对苏区整个党政军机关进行“全面的布尔什维克改造”。首先在中央分局原有11名委员的基础上重新组成七人常委会,剥夺了曾中生、旷继勋、蔡申熙等人的决策权。把全苏区八个中心县委的县委书记也换掉了七个,有一人还被开除了党籍。与此相配合,张国焘还提出要坚决改造红军成分,淘汰富农和地主豪绅分子,加紧肃反,消灭“改组派”、“第三党”和“取消派”。
张琴秋感到不可思议,沈泽民却解释道,新领导采取的措施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如不这样,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怎么往下贯彻?军事上,根据当时苏区存在的严重米荒,曾中生不顾个人处境,提出了南下蕲春、黄梅、广济的设想,他认为,解决军民吃饭是个大问题,饿着肚皮谈苏区稳固,只能是一句空话。张国焘不听,主张先去打当地民团顾敬之。开初,在向张国焘介绍情况时,曾中生就向张国焘介绍过顾敬之,此人不仅思想反动,而且依据地盘上的优势,很难对付。以前打过,但由于他的堡寨分布零散,而且都在大山里面,易守难攻,没有多大收获。顾敬之这个人也很狡猾,他也不轻易进犯苏区,双方形成了井水不犯河水之势,你不犯我,我也不犯你,但那不是姑息养奸,曾中生是在等待有足够力量的那一天。可张国焘想,你曾中生干不了的事,难道我张国焘也干不了吗?你也不要太高看了你自己,欺侮我新来乍到。部队硬着头皮上了山。
顾敬之果然是一块硬骨头,不好啃,选了几个点,强攻了好几次,一座堡寨也没能拿得下来,还使自己伤亡不小。指战员的厌战情绪也随之而来,说最主要是要解决粮食问题,饿着肚皮打谁也费劲,就是攻下顾敬之几个山地堡寨,还是解决不了吃饭问题,这仗,打得有什么意义呢?
大约张国焘也感觉到了打顾敬之是操之过急,可他既然来到了鄂豫皖,总要弄出点足以证明自己的东西,他不能在这块响当当的土地上,躺在别人的功劳簿上,而没有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于是,张国焘突然间又提出要南下英山,出潜(山)太(湖),去进占安庆,威逼南京!他冷不防出此“伟大”的计划,把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也许别的人还有所顾忌,不便于把观点直率地说出来,还是曾中生又一次站了出来。他认为作战是敌我双方综合实力的较量,不能拿来当儿戏,出潜太、占安庆、逼南京,如果能成功,当然好,可就目前红四军的实力,那完全是不能胜任的,因而这个计划在他看来,实在是不切实际的冒险主义。就眼下而言,最为吃紧的是粮食问题,因此,他说,我个人还是认为,红四军应该南下蕲、黄、广,从实际出发,既解决粮食所需,又可以进一步扩大苏区,同时调动和钳制正在威胁着江西苏区的敌人,可谓一石三鸟。对我们如此有利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干?
军长旷继勋也不同意张国焘的这个计划,他说,威逼南京?就凭我们区区一支红四军?也太小看蒋介石了。你知道在潜太和安庆这片广大的区域之间,国民党投放了多少军队?而且都是装备精良之师。别说我们一支红四军,就是天兵神将,想要越过这里的重重封锁,我看也不是一件易事。何况,时令正是七月,酷日似火,我们的供给,基本是菜多粮少,我们的战士……
陈昌浩、沈泽民却不约而同地站在了张国焘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