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食物归肠,水归膀胱;天天臭臭,身体健康”,疾控专家以通俗易记的语言告诉大家,同时承担着益生菌温床、废物利用发酵缸、糟粕形成制造仓、临时堆粪场多重角色的大肠,正因为来不及“适应”我们快速改变的饮食模式(即由多谷物、多蔬菜、少奶肉的“东方型”转变为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西方型”),平衡被破坏,营养遭失衡,“大肠中了自身的毒”,申城近年来无论男女,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持续上升。
哪些人在大肠癌高危人群之列?我们如何做到预防“早一步”?示范课程指出,体重超标20%、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父母有患大肠癌、血便或固定部位常腹痛、大便变细变形、慢性腹泻或长期便秘者,以及5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均在大肠癌高危人群之列,这些人有症状应及时因症就诊,无症状者也需要每年做一次肛门指检和粪便隐血试验、每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上海2002年至2004年全市结肠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的统计数据提示,肠癌患者发现时间越早则生存状况越好。以目前拥有的手术及放疗、化疗等多种手段,早期患者尽早接受规范化治疗,可以“保肛”并获得高质量生活。
市疾控中心专家还期望通过“早一步”大肠癌早防早治示范课程,教会广大居民一些有利于肠道健康的小知识、小窍门,比如“淘米只三遍,切忌搓洗冲;淘米水浸菜,农药自分解”,“腹部常按摩,脐周顺时针”,并倡导“右侧睡眠”,以利于胃肠排空和肝脾血液循环。
据了解,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已列入市政府今年新增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组织300名社区课题辅导员下社区接力授课,就是为了让广大市民更好地了解大肠癌预防和早发现知识,积极参与大肠癌筛查。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