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昨两天,第34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简称OM大赛)中国区决赛暨第26届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在晋元高级中学举行。来自全国13个省市和新加坡、韩国的大中小学、幼儿园的413支参赛队参加了“宠物计划”“电子邮件”“滚动的结构”等各项角逐,不少连续多年参加OM大赛的选手感叹,吸引他们一次次参赛的,是脑力激荡的过程和团队合作的快乐。
升入大学继续过瘾
OM大赛赛场,以往总是中小学生唱主角,如今,出现了大学生的身影。在“古典……艺术建筑:音乐剧”比赛现场,东华大学队带着用13个纸箱制作的“卢浮宫”,演绎了一个明朝将军和贵妃为皇帝找寻珍宝的故事。队长、服装设计专业大一女生欧阳迪莎说,自己难舍一份OM情结———读高中时,她成了校OM队的一员。“做了很多以前想做但不敢做的东西。”为了继续过瘾,进入大学不久,她就张罗着成立了东华大学的OM社团。
赛场变身嘉年华
在赴美采访OM大赛世界决赛时,当地校园中洋溢的嘉年华气氛曾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每支参赛队原创徽章,相互交换;带队老师和学生一起盛装打扮巡游,乐在其中。这样的情景如今出现在本届大赛现场。东方明珠、中国龙……本市17个区县代表团设计了各自的OM徽章,吸引了不少“徽章控”。由OM老队员联盟和杨浦区“心创溢志愿者联盟”原创的数十种小游戏,欢迎大家走下赛场继续玩。“心创溢”负责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团委书记顾凌燕介绍,这些简单易操作的游戏走入了杨浦区各高中校园,鼓励更多学生享受动手和创意的快乐。
“鼓励青少年创新,就要让他们尽情地玩。”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协会执行主席陈伟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