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难题,收费正成为一些地方酝酿实施的“妙方”。然而这个被认为相对有效的经济杠杆,却不时遭遇公众争议。收费到底是“懒政”还是“妙方”?如何提升城市管理能力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遇难题就收费成“妙方”
二手房交易要按转让所得20%计征个税——消息一出,激起千层浪。
截至3日中午的新浪网调查显示,18万网民中,六成认为房价未来会被推涨。
尽管房价走势有待印证,但百姓无疑又增顾虑:高额税是否会转嫁给购房者?二手房市遇冷会否助推一手房价格上涨?
交通治理同样存在类似尴尬。北京汽车限购、城区核心区停车费提高5至7倍已有两年,高峰期拥堵城区几乎成“停车场”。
针对大气污染问题,一些地方传出正在研究征收排污费议题。
面对日益严重的垃圾围城,多地不约而同祭出了收费、涨价大旗。
“口袋比不上房价,治理赶不上污染,买车买不到速度。”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车晓端说,政府通过收费等措施,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问题,但这毕竟不是根本措施,难以解决整个系统的问题。
管理者面临“本领恐慌”
“事实证明,收费式治理,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全国政协委员施杰说,目前针对私家车的收费已有燃油税、车船税、停车费等多项,而且不少税费包含了城市基建、交通管理等费用,部分城市再征收拥堵费,给人感觉好像总在老百姓身上求解药。
“长期以来,我们的城市管理者陷入一个收费怪圈:限制或收费——短暂缓解——需求猛增——供给不足——更多限制或收费。”全国人大代表、巨力集团董事长杨建忠表示。
杨建忠代表认为,这样的“收费思维”,凸显了一些城市管理者面临“本领恐慌”的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是科学合理地使用“价格杠杆”,可能比“行政限令”效果更好。如果滥用,就可能在公共管理上捉襟见肘。
全国人大代表傅企平说,如果管理部门总是用收费来解决问题,不仅加重群众负担,也是一种缺乏智慧和能力的“懒政行为”。
不要简单“与国际接轨”
英国伦敦从2003年开始收费,5年收了8亿英镑的“拥堵费”,但交通状况并无改观。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致力于发展公共交通、规划路网建设,治堵效果反而显著。这表明,收费与否并非城市拥堵的关键。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都市病”作为社会管理的难点,必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些代表委员表示,我们有我们的国情,收费不宜简单“与国际接轨”,解决类似问题要靠“综合治理”。
“没暴露问题时把车开得飞快,遇到情况就猛踩刹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表示,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思维简单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行不通。
新华社记者 朱立毅 岳德亮 邹伟
(据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