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空投始于多伞伞降
目前,战车空降主要有机降和伞降两种形式。机降就是搭载战车的运输机在机场着陆后,战车从机舱内驶出。机降的优点是技术较易掌握,但战时在敌方地域内很难找到安全的机场。伞降则是将战车直接空投,落地后即可战斗。伞降对着陆场地要求不高,但技术要求就复杂得多。试想,十多吨重的钢铁战车从几百米高处落下是一种怎样的场面。
在空投伞兵战车方面,俄军积累了大量经验。BMD系列空降战车是世界上发展最系统的空降战车,可实现载人伞降,并经过了实战考验。最早实现战车空投的是一套复杂的多伞伞降系统,或称为“人-车-伞”综合系统。
由于俄制BMD系列空降战车的战斗全重在7.5吨至14.6吨之间,比普通伞兵重百倍以上,一具专用降落伞难以胜任空降任务,而且可靠性也不高。为此,前苏联空降兵科技委员会于1971年开始研制名为“半人马座”的多伞伞降系统。整套系统由5个面积为760平方米的降落伞和1座伞降平台组成,可让2名乘员随车同降。
目前,俄军现役BMD-3空降战车的空投设备采用了前苏联时期研制的PS-950着陆系统。着陆后,降落伞可以自行滑落,空降战车能直接投入战斗。该伞降系统还带有简易导航仪,可以将空降战车准确投送到预定降落场。
多种缓冲装置设计独特
BMD系列伞兵战车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空投的要求,其空投方式有三种:MKS多伞组合空投系统、PRSM降落伞-火箭制动战车空投系统,以及PBS无货台空投系统。
其中,PRSM系统是在战车触地前几秒,利用触发杆起动火箭装置,依靠喷射火药燃气产生巨大的向上推力,降低战车的下坠速度。整个过程相当惊险:战车在着地瞬间,要经受巨大反推力和灼热火箭喷气的考验,所使用的降落伞除了强度高、韧性强外,还应该由阻燃材料制成。相比其他空降方式,PRSM伞降系统可使空降战车的下降速度达到25米/秒,是多伞伞降系统的4倍,大大缩短战车的滞空时间,降低被防空火力杀伤的几率。同时,PRSM伞降系统只有一具主降落伞,在运输上有明显优势。当然,其造价比多伞伞降系统高,可靠性也只有95%左右,有一定风险。
PBS无货台空投系统则是在战车着陆前,在车底部打开一个缓冲气囊。缓冲气囊在空投前就折叠起来放在空投战车下面。在战车下降过程中,空气从其气囊下端的进气活门进入气囊,使气囊快速鼓起。着陆瞬间,气囊被压缩,其内部空气可以从气囊的排气活门或爆破排气口排出,这样气囊就能吸收物体着陆时的冲击能量,达到缓冲目的。气囊缓冲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缓冲效果好、成本低等特点,是俄军目前广泛使用的战车空投装备。
战车是这样“扔”下去的
那么,空降战车是怎样被“扔”出机舱并顺利着陆的呢?以PRSM伞降系统为例,当运载战车的运输机到达空降场上空后,领航员首先打开飞机尾部的货舱门,按下“投放”按钮,抛出挂在运输机尾部的牵引伞,牵引伞在气流作用下打开。然后,在大小约10平方米的牵引伞拉扯下,战车沿运输机地板上的中央导轨和滚棒被拉出飞机货舱。在战车离开飞机后,牵引伞与战车分离并拉开辅助引导伞,通过辅助引导伞可迅速将主降落伞打开。在打开主降落伞的同时,稳定减速伞也被打开,使下坠的战车进一步减速,防止战车过度翻滚,以保持较好的开伞姿态。当主降落伞拉直时,拉绳起动探杆开锁器,在离开运输机12秒后,触地探杆由水平状态转向垂直状态,触杆伸出规定长度。同时,4台火箭发动机组件、吊带系统拉直、火箭保险被打开,火箭缓冲系统准备工作。战车以16-23米/秒的速度下降,在触地前,火箭电路被接通。随着一声巨响,火药燃气喷出,产生反推力,使战车下降速度减小到4-5米/秒。随后战车触地,随车同降的驾驶员就可以开动战车投入战斗了。
另外,战车载人空投还需要对战车进行特别改进。首先,为了保护车内人员,战车内必须加装一种叫做“卡兹别克”的空投座椅,它与载人飞船上使用的宇航员座椅相似,乘员呈仰卧状,座椅头部有减震器。其次,战车上的降落伞连接点改用火工品———在着陆或入水后,乘员在车内一按电钮就能将降落伞连接点解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BMD伞兵战车具有良好的水上行驶性能,当战车入水后,乘员通过控制装置将伞降系统连接件炸掉,再启动发动机,转动履带,解脱车下气囊、滑板等缓冲部件,打开喷水装置,战车便可以在水上行驶,执行强渡或抢滩登陆任务。安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