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是现代信息产业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本质上以信息传输为基本功能,因此,作为一种新颖的社交工具,它不可能排斥“导航”的作用。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互动,彼此影响。其中的“达人”,颇有自媒体(即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意味。由于都是“朋友”,人们相信某个“达人”或“值得信赖”的朋友所传递出的信息,是有用的,具有参考价值。有关吃的信息,因为不涉及时政(含较大的经济活动等),很少存在“变异”的情况,特别容易被人接受。诸如吃什么、怎么吃、在哪吃等等信息的发布,总是很受“朋友圈”的欢迎。我有个做企业的朋友,十分看重这个平台,宁愿出资让某个“微信达人”到处旅游,通过他(她)的平台说说和自己的产品有关的事,也不肯把钱投到传统媒体甚至网站上。这位企业家相信这样做,将能更精准地锁定目标客户。
今年春节,我们一家去广东清远走亲戚。我太太的一位老单位同事在微信中大赞广州柄胜茶餐厅怎么怎么好。我和太太都是到过广州的,但对“柄胜”却是陌生得很。于是微信给那位同事,希望能与她在广州碰个面,请她作个向导。不巧,我们到达广东时正是她离开广东时。怎么办?我和太太达成共识,既来之则食之。我向亲戚借了一辆“汉兰达”,带上导航仪,驱车50多公里,辗转寻觅,终于在海印桥的桥堍下找到这家店。尽管已是下午两点,顾客还是盈门,可是由于时间不对,该店招牌的菠萝包、脆皮叉烧、烧鹅等都卖完了,要啥没啥,令人沮丧,只得让侍应生“拣有名的上”(如冷水猪肚、红烧猪手等)。结论是,“不过如此”,但也不枉此行,毕竟该店烹饪水准还算稳定(其中含有对自己往返一百多公里的“兴致”作自我肯定)。要知道,享受过程可要比享受美味来得高级呢,尤其对于“品牌”的追逐而言。
微信朋友之间相互影响的力度显而易见,正如我试图通过自己的感受影响别人一样。有时有人对某道菜不经意的一次“感慨”,便会引来朋友的征询和前往。当然,我们希望所有的“发布者”的“感觉”是对头的,至少不致过分离谱。
有个朋友非常精确地晒出某烹饪大师的一场专题“作品”,引起了“朋友圈”的小小轰动,连媒体也嗅到了“新闻点”而闻风而动。
哪儿吃?吃什么?怎么吃?这是微信上惯常的主题。我看到过诸如“上海美食享乐攻略”,林林总总罗列了38处,令人颇有一尝为快的冲动;也看到过“北京十大非去不可的最隐秘餐厅”,食欲并没被它提升起来,倒是为优美的点评文字所吸引;更有所谓“吃在驻京办”(各省市驻京办往往“驻”在某个商务楼里,而且一般开设一家富有地方风味的餐厅)的微信,非常实用,相信许多人能够从中得益。
更多的则是,许多微信朋友把自己烹饪的作品晒出,来传播、扩大自己的烹调理念影响力。这是一百本烹饪书都达不到的效果。
以上说的,是“舌尖上的微信”所具备的“推荐引导”作用。
最后要说的一条,是所有微信使用者时刻都能感觉到的,那便是有关饮食的各种知识的传播、送达和解读。
近来有一则“舌尖上的微信”被广为传播,即所谓“癌症预防研究所”公布的“抑癌蔬菜排行榜”。在此,我不揣冒昧,转述如下:“熟红薯(98.7%);生红薯(94.4%);芦笋(93.9%);卷心菜(91.4%);菜花(90.8%);西芹(83.7%);花椰菜(82.8%);茄子皮(74%);甜椒(55.5%);胡萝卜(46.5%);金花菜(37.6%);荠菜(35.4%);芥蓝(34.7%);芥菜(32.9%);雪里蕻(29.8%);番茄(23.8%)。”
另一则“癌最不喜欢的八个朋友”也因“转发可积德”而被疯狂转发:“一、胃癌-大蒜;二、肝癌-蘑菇;三、胰腺癌-花椰菜;四、肺癌-菠菜;五、肠癌-茭白;六、乳腺癌-海带;七、皮肤癌-芦笋;八、子宫颈癌-黄豆。”
如果你嫌这个“癌”字刺眼,不想惹眼,没关系,自有人会“谆谆教导”你“一定要饭前吃水果,后喝热茶”,并且罗列“饭前吃水果”的好处和“饭后吃水果”的坏处。哈哈,还没等你消化这条微信,一则“关于喝水,你了解多少呢”的微信蹿了进来——第一杯水什么时间喝?要牢记;最后一杯水什么时间喝?要注意;一天喝几杯茶,什么时段喝?有讲究。
当然,如果某个微信朋友在烹饪上碰到困难或问题,那就“开诚布公”地放到“朋友圈”吧,相信你能够得到想得到的解决办法。
“舌尖上的微信”,虽然俗气,但大大地有型、有用、有趣。它就像许多熟识的朋友聚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无拘无束。更妙的是,来者不拒,有多少算多少;而且,谁谁谁进来转一圈,看看上的菜不对胃口,拔脚就走,没有人死拽着不让走;谁谁谁“吃”到一半“吃”不下了,中途告退而面无不安之色,没有人会生气埋怨;谁谁谁烂屁股从早“坐”到晚,自拉自唱,也没有人抗议、吐槽,反正不是自己掏钱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