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创造语言环境
“宝宝侬好!”“阿拉一道来白相好?”“侬饭饭吃过了?”走进位于中山南二路上的这家早教中心,记者耳边围绕的都是吴侬软语。无论是老师间的交流,还是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用的全部都是上海话。“我辣搿搭”“纸头侪掼进去”“请覅拍照”……教师四周,所有的提示标语也全部都用上海话的文字表达方式写成。
负责人胡芸是名80后女孩,她告诉记者,自己和同龄人从小到大交流,最常用的是上海话。但她发现,那些比自己小10多岁的孩子很少说沪语。胡芸的弟弟读幼儿园前,还能说一口标准的上海话,但上小学后在家说上海话的时间就越来越少。“现在,要是我不‘逼’他说,他坚决不会主动说上海话,觉得没有办法顺畅表达自己。甚至我们全家跟宠物狗交流都用上海话,跟弟弟就得说普通话,感觉很奇怪。”胡芸说,自己很无奈。她曾是上海一所知名中学的班主任,班上能用上海话交流的学生,也少之又少。
胡芸介绍,这家早教中心已经创办3年了,从今年年初开始,才正式开始改用全部沪语教学。“我们并不是专门教沪语,而是给孩子创造沪语交流环境。”胡芸解释。早教中心改用上海话教学,“起码让孩子们觉得,我有说上海话的需求。同时,也引起爸爸妈妈对培养孩子说家乡语言的重视。”
“新上海人”小学员不少
记者观摩了一节2岁左右宝宝的亲子课。从打招呼、做操、精细动作游戏、大动作游戏到讲故事,所有的环节和一般早教无异,只不过,上海女孩“猫猫老师”全部用上海话和孩子们交流,孩子们也能听懂老师在说什么,乖巧地跟着老师做动作。男孩胡胡的爸爸胡先生说,孩子受大环境影响,确实都不大说上海话,为此,他和太太约定:在家必须用上海话交流。“就是讲故事困难了一点,其他时候只要自己有意识,是可以做到的。”胡先生说。
胡芸坦言,现在来的大部分孩子还没有办法完整地用上海话说出句子,但是,他们起码已经可以主动用上海话,说出“谢谢”“我叫××”“我3岁了”“再会”这样简单的词语。“我们鼓励小朋友用上海话说谢谢,要是小朋友不愿讲,我们会让他先听听别的小朋友讲,并在他愿意开口时,发糖果作奖励。”“猫猫老师”说。
微博上,一段由8个孩子依次用上海话录制的“上海小宁讲上海闲话”视频被置顶播放。31个月的融融,爸爸通过人才引进到上海工作,妈妈从外地到上海读大学,虽然父母都是新上海人,但融融讲起上海话来语音语调很标准。妈妈不仅鼓励孩子学上海话,还买了一本《小学生学上海话》,和孩子在家一起学。胡芸欣喜地看到,在“上海小宁”,这样的新上海人小学员不少。甚至还有外籍孩子也加入了“沪语早教”的行列。
沪语教材难寻觅
“猫猫老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她觉得,日常交流难度不大,但是,要将所有课程转化为沪语教学,还是需要充分准备。例如,上海话里的“鹅”就叫“白乌句”,额头要叫“额骨头”,这些,在讲故事的时候,都要老师巧妙转化告诉孩子们。绘本中的“鼠小弟”用上海话说成“老鼠弟弟”会更顺畅,而有一些例如“袋鼠”之类上海话很难表达的词语,则只好用普通话直接说,方便孩子理解。班上有个女孩小名叫“小丸子”,老师们一动脑筋,帮她“翻译”了一个可爱的上海话名字“小圆子”。
令她有些伤脑筋的是,除了“落雨了,打烊了”“笃笃笃,卖糖粥”等几首耳熟能详的上海童谣,要再找一些更简单、更符合低幼孩子认知能力的儿歌、手指谣很难。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