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中高考办公室自上期重磅推出“新民晚报中高考名师访谈”专栏后引起读者强烈反响,同学、家长甚至老师来电、来信认为首期话题选得好,关于如何写好作文的困扰几乎人人心中都有,特级教师的指导可谓雪中送炭。该栏目就是要为预初至高三7个年级学生的学业课程、升学考试答疑解惑。本期,我们特邀沪上“四大名校”复旦附中等名校的黄玉峰、杨峻岩、唐本强、王白云等10位沪上语文特级教师,继续就高考语文写作的审题给予指点。欢迎读者致电本报教育热线(52921833、52920718)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或就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期热点话题
■ 高考语文写作的成功,离不开准确审题。
■ 怎样审题才得法?
■ 作为高考热门的材料作文,又该如何审题?
名师精彩语录
黄玉峰:审题就是要提炼材料本身的内容,找到题目中的要害词语。
杨峻岩:区别传统材料作文题目只有一个中心,近年常考的新材料作文是多义、多思想的。
唐本强:理论的最高层次是辩证,辩证了才会出彩。审题时也要有辩证思维。
王白云:审题要像医学上的X射线造影,全面、深入。
名师观点记录
问:材料作文的命题有哪些变化趋势呢?
答:近年出现的材料作文命题,我们可以称之为新材料作文。这是相对传统材料作文而言的。传统材料作文,如有一年考过“回声的启示”,所给的材料只有一个中心。而新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则是多意、多思想,给了考生一定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概括地讲,新材料作文“有中心、有限制、有启示”,同学们要特别重视。
问:新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有什么特点吗?
答:新材料作文给考生的材料一般有6种性质。一是比喻,如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二是故事、寓言;三是事件,这种考得比较多;四是时事,如北京高考写作曾以汶川地震为材料;五是思辨,如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还有就是格言类的。
问:怎么审好材料作文?
答:材料作文的审题分为三个步骤:阅读、体会、提炼。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给出的材料都有这样一个特点:文本小。这对考生的要求更高,需要从简短的材料中准确找出核心思想,再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对于用故事或寓言作为材料的,考生需要做的是“全面析题”,切勿只看材料中的某几句话,而是要把握核心思想,否则极有可能偏题离题。
对于用名言警句作为材料的,最重要的在于完整体会题目。名言警句原本就是理论性很强,必须全面理解。另外,一句话中可能暗含几种思想。理论的最高层次就是辩证,若是能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发觉其中的辩证思想,并以此作文,便会出彩。例如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所给的材料“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首先如果只看了其中的一句,忽略另一句,写出的文章必会离题;其次这个题目已经体现了上面提到的辩证思想,如果构思新颖,观点独特且富有内涵,并不难写出一篇好文章。
问:材料作文的审题有什么“窍门”?
答:要又快又准地提炼出材料的思想内涵,以下两点可供同学参考:
第一,挑关键词、关键句。例如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其中的关键句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准确挑出关键词句并理解透彻后,整篇文章的立意就基本可以定下了。
第二,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如并列、转折、递进等。考生如果不知如何确定关键词句,便可转为分析材料中是否有特殊的手法,这些关系常常暗含了出题者的倾向。
问:材料作文的审题还需要注意什么?
答:不要片面地理解材料中的几个词、几句话,也不能脱离材料给出的背景,仅仅把材料当作简单的引子,而忘记了材料其实应该是文章的思想载体。高三考生完全无法理解材料的可能性并不大,然而看偏看漏的情况却时有发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材料作文,尤其是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归根结底还是要读懂材料,做到“深、全、准”。审题这一步走好了,后续的标题、写作才会好。以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为例,有一个很不错的标题《捕捉微光,切莫丢弃》,其实标题中的“丢弃”两字直接来源于题目。如果审题到位、吃透信息,对列标题、定立意都有帮助。
问:如何做好命题作文的审题呢?
答:关键在于“题眼”,有时候一个题目中的题眼可能不止一个,但万变不离其宗,题眼无非就是这几种词:指代性的词、比喻性的词、有象征意义的词。虽然近年命题作文考得越来越少,但不代表不会再考,高考是抽样检验的,同学们要做好万全准备,无论什么类型的作文都要熟练掌握。
近期话题计划
★ 高考语文写作开头怎么写才能“一鸣惊人”
★ 中考语文写作如何选好切入点
★ 高考数学压轴题如何攻克
★ 中考英语首字母填空绝招
★ 为高考英语写作支招
新民晚报中高考办公室 陈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