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循古法制新墨
为迎合大众购买力,现代制墨法多取易购的化学炭黑等原料,用机械搅拌捣揉制作而成,材料、制法均不如古时考究,故墨的品质也远不及古墨。一得阁将于6月推出的新墨“谢崧岱”,则沿袭了中国最古老的制墨工艺:墨粉取样采用“灯盏碗烟法”,将松枝、桐油、乌漆、猪大油、灯芯草等放入灶眼里,点燃原料,拿碗取其顶层之烟。“这道工序很重要,扣早了烟容易发灰,扣晚了烟灰颗粒就比较粗。”接下来,手工艺人会将墨粉扫到胸前所挂的簸箕中,加冰片、麝香等各种药料,然后再用脚踩、用手揉,做成墨块,最后制成墨汁。
孟繁韶告诉记者,用“灯盏碗烟法”制出来的墨有两个特点:“首先是特别细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士澍就说,‘如果我们以前用的一些墨汁是棒子面,谢崧岱就是特级富强粉’;其次是真正做到了墨分五彩,一笔下去‘焦浓重淡清’全都出来了。”质量比得上古墨,但它形态上还是墨汁,用起来不像墨块一样需事先研磨,省却不少麻烦。
为何所推新墨要沿循古法来制?孟繁韶解释说,市场需求是主要原因,“许多书画家对墨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了解和掌握传统制墨方法的人越来越少,我们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擦亮招牌拓市场
据孟繁韶介绍,几年前这家老字号一年营业额才3000万元人民币。“日本的制墨企业加起来一年营业额却有40多亿元人民币。再看产品,日本一家墨运堂就有792个品种,我们一得阁做了148年的墨却只有四个品种———北京墨汁、一得阁墨汁、中华墨汁、云头艳,之下再没有细分。”
孟繁韶认为,如今的老字号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很多掌门人缺乏市场和推广意识,他们觉得,反正我能传承这个手艺,维持这家店不倒就行了,但这是有大问题的。”在他看来,老字号创办之初都是当时最具创新意识的企业,“比如创办一得阁的谢崧岱先生,当年就是屡试屡悟研制出了墨汁,为何大家如今这么呆板守旧呢?”孟繁韶认为,想要让老字号重焕青春,在传承古老手工艺的基础上,必须推陈致新,“营业额的萎缩并非市场不需要,而是我们自身创新不够,没有产生应有价值。”
事实上,从此次所推新墨上就可以看出一得阁的改变,除“谢崧岱”外,他们还将推出“年度墨”,找来20多岁的画家,针对年轻人的喜好设计产品包装;针对佛教徒及素食者推出的‘禅墨’,将原材料中的动物骨胶用植物胶代替。“我们还开设了淘宝旗舰店,起用一批年轻人来做产品营销。”此外,一得阁还在逐步并购制作笔、墨、砚的老字号,开设书画城和书画院,围绕“文房四宝”打造一条文化产业链,以期“擦亮老字号的金字招牌”。
见习记者 陶禹舟(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