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继传出的民办小学招生面谈时的各种“试题”,令舆论和坊间颇多微词。虽然校方给出的只是考考孩子的“表达能力”“行为习惯”“伙伴交往能力”,但也引起了家长的不同声音。入小学的孩子本身就是一张白纸,他们的语言能力、良好习惯和群体意识,都应该是小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现在却用小学必须完成的目标来“选拔”新生,这就如同大学物理系招生时要考高等物理、英语系招生时要考欧美文学一样,既荒唐也极可能导致拔苗助长。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已经思维敏捷、能说会道、待人接物周全,他还要上学干嘛?
不过,在市教科院专家傅禄建看来,民办小学如此“为难”孩子,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考生太多,招生名额有限,学校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傅禄建说,从人们无限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来看,资源的“稀缺”或许是永久性的,即便把所有的学校都变成名校,也不一定都适合每个学生。苏明也表示,择校是教育公平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有些发达国家也会有类似情况,比如美国也有择校。因而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关键是家长要理性对待升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