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简称“300指数”),耗时两年、全国首创。依托详实的数据资源,这套评估体系就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项指标,对上海的全民健身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测评,2012年的300指数得分为224分。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事业总体发展情况“比较满意”。
环境最受追捧
2012年上海市“健身环境”发展指数为87分。在三方面评估内容中,脱颖而出,成为排名最高的一项。
经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本市健身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2004年-2012年,上海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9679412平方米。虽然常住人口在过去八年里激增,造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有所减少,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高达84.8%,社区健身苑点、公共运动场和综合性体育馆让市民们有了更多的健身去处。市民们普遍反映:“如今健身越来越便利了。希望离家不远就能找到体育健身锻炼的场所。”
群众的心声,政府来呼应。“30分钟体育生活圈”是明天的蓝图。今年,徐汇、普陀、杨浦、静安、嘉定、松江和宝山7个区正在试点建设“生活圈”,实现区域内体育资源整合,完善多功能都市体育生活服务圈。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信心十足:“在上海,体育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即使相关部门吃些小亏,也一定要保证市民们的健身利益。2012年,市体育宫、市划船俱乐部、市航空运动学校等7家公共体育场馆清退21家租赁单位逾1.2万平方米,回归体育用途。“今年,还会加大力度,退租还体,还体于民。”
体育渗透生活
体育渗透生活,体育养成生活。2012年,全市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总数为5458次,平均每个街镇举办26.1次,这其中还包括国家级、国际级的体育赛事。本市全民健身活动已形成政府倡导、基层主办、层次多样、注重品牌为特征的体育赛事和活动组织模式。根据抽样调查,去年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39.6%。
“体育生活化”,正在慢慢变成上海人的一种行为状态。“我们倡导市民学会一项运动,喜爱一项运动,参与一项运动。在运动中,你可以感受到健康带来的快乐。”“天天运动,人人健康”,是一句口号,更该是我们的生活指引。
三五成群健身去,上海人享受流汗的快感。而这座城市,也向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健身平台。“海派体育”丰富着大众的生活。龙舟、海派秧歌、舞龙舞狮、风筝、排舞、九子运动、轮滑、沙滩排球项目,诠释着上海健身的传统与现代。而景观体育、楼宇体育、草根体育与世界现代一流体育赛事并存发展,更展示着上海的城市文明。生活在上海,精彩就在身边。
运动建设健康
健康,需要建设。监测我们的健康,坚守我们的幸福。市、区县、街镇三级市民体制测试服务网络仍在建设完善中。目前已建成10个区级体制监测中心,覆盖率达58.8%。区级体制监测中心和社区监测站共有专职人员178人,兼职人员294名。体测、评估、指导,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让市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指导自己缺什么,然后补什么,这样有的放矢地为身体充电,才会达到健身效果。”李毓毅的面前有一组数据:2012年,全市各级体制测试服务点共为78127名市民进行体质测试服务,其中75196人获得了“体质达标证书”,达标率为96%。继2005年、2010年连续两次位居全国国民体质检测综合指数首位以来,上海人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健康状态。“比起两年前,体质达标的比率又有了提高。这说明,我们的市民从锻炼中获得了切实的好处,大家的体质健康状况获得了持续改善。”
据上海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透露,今后,申城的“300指数”每年都将公之于众。“300指数”的发布,意味着上海的全民健身事业迈出了社会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新路。体育,不仅仅是奥运,不仅仅是金牌,体育是普通百姓的切实民生。生命不息,运动不止,有健康,生活更多彩。 本报记者 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