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毛泽东)。昆仑山在中国道教文化中被誉为“万山之祖”,“万神之乡”。中国古代许多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西王母女神”及起死回生的“灵芝仙草”等故事都与昆仑山有关。昆仑山西起于帕米尔高原,横贯亚洲中部,从新疆、西藏地界入青海,全长二千五百公里,平均海拔五千六百米。“玉出昆岗”(《千字文》),昆仑山盛产美玉,是中国玉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昆仑山玉矿形成于五亿多年前。是中酸性岩浆侵入镁质大理岩和白云石大理岩中,在一定温度、压力等极其苛刻的地质条件下成就的。其后约在四千万年前,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无比剧烈地碰撞,产生了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昆仑山隆起,原来在地层深处的玉石矿被抬升至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高度。
昆仑山在新疆境内绵亘一千八百余公里。在其山之北坡的和田、且未、莎车等地段,远古时先民就发现了玉矿,到商周已被大量开采利用,其中以和田一带的玉矿最著名,故人们便将昆仑山北坡出产的玉,统称为新疆和田玉。
世界上闪石玉矿可分为透闪石和阳起石两类,和田玉属透闪石类。其特点是透闪石的含量极高,一般在95%以上,高品位的白玉要达到99%左右。和田玉极少杂质,细腻、不易破碎。压碎钢铁每平方厘米需施压4-5吨,而和田玉则需6.5吨以上。曾看到用和田玉做成的健身球,可像网球一样,往水泥地上拍打而不碎。和田玉颜色以为白、青白、黄、墨为多,色正玉润者“黄如蒸栗,白如截脂,墨如纯漆”。世界上也有少些同类的透闪石玉矿,然多是含铁量较高的碧玉,俄、韩等国虽有白玉,但质地差矣。和田玉乃玉中之最,中华瑰宝!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昆仑山东坡,即青海境内的格尔木一带,沿青藏公路沿线一百多公里高原丘陵的纳赤台和野牛沟等处也发现了玉矿。业内将其称为青海玉、昆仑玉或青海昆仑玉。格尔木的几处产玉地,距新疆的且未两者直线距离不过三百公里左右。科学家分析认为:格尔木地区的玉与和田玉有相似的地质构造背景,只是在产出特征、物理性能方面稍有不同,其也以透闪石为主要成份,完全符合对和田玉的定义。业内玉石玩家区别和田玉和青海玉的主要差异:前者呈半透明,温润度高,质地纯。后者透明度好,玉质稍干,多水线。
昆仑山东坡的玉矿开采条件相对比北坡方便,且量大质好,其发现是上世纪90年代玉石界的一件大事,也缓和了新疆和田玉的市场供求矛盾。数年前的北京奥运会,青海昆仑玉被定为“金镶玉”奖牌用玉后,名声更是扶摇直上。2010年10月,青海省将镌刻有胡锦涛主席题写的“中国南极昆仑站”站名的青海昆仑玉碑赠给中国海洋局,此碑被安置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地区的中国南极昆仑站永久矗立,意义深远。
笔者以为:新疆和田玉与青海昆仑玉都源自昆仑山的玉矿,好比孪生姐妹,同出一母体,“遗传因子”相同,稍有个性差异,似应正名。两地玉矿同脉,可统称为:“昆仑玉”(此也是和田玉之古称)。“新疆和田玉”以主要出产地命名,简称“和田玉”。那么青海昆仑玉也可对应称“青海格尔木玉”,简称“格尔木玉”。如直呼青海玉或青海昆仑玉概念不清。
昆仑山巍峨,有阳刚之美;昆仑玉温润,有阴柔之丽。昆仑山是中华民族心中的圣山。两千三百多年前,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曾经遥对昆仑山抒发了无比浪漫的诗人情怀:“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愿在昆仑山这个神话的摇篮里,诞生出更多的中国玉文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