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英国卫报公布了美国防务承包商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提供的有关美国国安局秘密监听项目的文档,曝光美国国安局多年来大规模秘密监控美国民众的电话通讯和各国互联网用户的网络活动。消息一经披露举世哗然。随后,奥巴马在为这些监控项目辩护时居然表示,其中名为“棱镜”的项目只“偷窥”外国人。这一说法证实美国在网络安全领域公然奉行双重标准,其行为令全球各国都感到不安。
秘密泄漏激起众怒
从曝光的资料中可以看出,这些监听项目始于小布什时期,美国情报机构在苹果、微软、谷歌、雅虎等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从图片、邮件、文档等信息中分析个人联系方式。这项高度机密的项目自2007年实施以来从未对外公开过。通过接入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美国情报分析人员可直接接触所有用户的音频、视频、照片、电邮、文件和连接日志等信息,跟踪互联网使用者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的所有联系人。据称,该项目在过去6年中经历了爆炸性增长,目前美国国家安全局约七分之一的情报依靠该项目提供原始数据。
这些秘密监听项目无疑是美国政府采取的大规模监视举措,其中针对美国公民的监听活动相当于要求每个美国人每天向政府告知他们这一天去过的哪些地方、联系过哪些人……这样的做法无疑严重侵犯美国民众的社交自由和隐私权利。在标榜人权自由,动不动指责他国不讲人权的美国,发生这样严重侵犯人权的事件让人大跌眼镜。尽管秘密监控项目受到广泛指责,一些美国高级官员表示,政府不打算停止这些项目。
面对舆论压力,奥巴马公开为大规模搜集电话和互联网记录的做法进行辩护。他表示,这些监听项目分为对电话记录和对互联网活动两方面,但都经过国会授权,并置于监管下。同时他也承认,不能同时保证100%安全、100%隐私保护及不产生一丝不便。他还强调,其中名为“棱镜”的项目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项目经过国会授权,且置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管之下,是符合美国法律的。
奥巴马有关“棱镜”只“偷窥”外国人的说法,让其他国家感到不安和愤怒。欧盟官员很快宣布,欧盟已经致信美国司法部长,要求他就美国的互联网监控计划“迅速”作出答复,并警告称该计划可能给外国公民的权利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侵犯他国贼喊捉贼
“9·11”事件之后,美国通过《爱国者法案》,美国民众为了国内反恐的需要,自愿牺牲一部分隐私权。因此,奥巴马拿出的理由是“不能在保持百分之百隐私的情况下,获得百分之百的安全”,但这个理由只对美国人适用。对于非美国人来说,他们完全没有义务为美国的反恐战争牺牲个人隐私权。就中国来说,直接接入中心服务器的苹果、微软、谷歌、雅虎等9大互联网公司的中国用户以亿万计,他们很可能是被美国侵犯权益的最大受害者群体。
网络空间是主权国家在领土、领海、领空和太空之外的“第五战略空间”,已成为主权国家赖以正常运转的“神经系统”。鉴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美国除了加强其网军力量的建设外,还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不断炒作“中国黑客攻击论”。从2010年奥巴马政府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2011年2月公布的《国家军事战略》、到2011年5月公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2012年公布的《维持美国的全球地位:21世纪的防务重点》等文件都以受害者的姿态声称遭到来自他国的黑客入侵。
然而,据爱德华·斯诺登爆料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全球的黑客行动已经超过6.1万项,而且美国政府自2009年开始入侵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电脑,目标既涵盖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包括各种政府机构,数量达到数百个。美国针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窃密行为是完全非法的,是对国际规则的扭曲和践踏,也再次证明了此前美国炒作中国“网络威胁论”是贼喊捉贼。美国这样做实质上是为自己的网络战打掩护,是美国实施的网络威慑新战略。
“棱镜”事件敲响警钟
美国“棱镜”秘密情报监视项目引发的风波愈演愈烈,其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强,令全世界为之惊心。每个国家都在依据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国家能力做决策。事实上,进入21世纪,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亿万人共同使用的重要基础设施。然而,要保持互联网的“公益性”,防止其成为个别国家的“后花园”,恐怕不能依靠美国的“自觉自愿”。“棱镜”事件为各国决策者敲响了警钟。
“棱镜”事件曝光后,大西洋彼岸的欧洲一片哗然。欧洲诸多互联网业者呼吁,欧洲应该拥有自主、强大的网络产业,这不仅事关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能使欧洲独立于美国情报机构的全面监控。
不过,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控制着互联网的大部分域名根服务器,拥有一大批互联网跨国公司。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在网络空间的优势甚至高于现实世界。要想建立一个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互联网环境,除了自建网络产业,竖起严密防线,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国际合作,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共同应对来自网络的威胁。比如通过联合国这一渠道,推动建立公正、民主、透明的互联网国际管理机制。唯有这样,才有可能杜绝“单方面”的滥用,让各国民众在安全的环境下共享互联网带来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