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走访上海中医大王忆勤教授团队实验室
~~~——走访上海中医大王忆勤教授团队实验室
~~~——走访上海中医大王忆勤教授团队实验室
     
2013年08月1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中医诊断技能标准化之路
——走访上海中医大王忆勤教授团队实验室
金恒
  周三的午后热浪滚滚,位于浦东张江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园里静悄悄,推开二号楼一楼2133房间,满满一屋子人,一下子让人产生了工作日的“错觉”。基础医学院中医四诊信息化实验室里成员齐整,有的在录数据、有的在做分析,团队负责人王忆勤教授笑着说:“暑假里最安静,适合潜心做研究。”

  就在这天上午,本市一所三甲医院的科研人员和医生冒着酷暑从市区赶来,和王忆勤教授一起探讨了有关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一些问题。与临床紧密结合,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基石。

  每周两到三天,高温酷暑之下,他们要到各大医院采集病人数据,沉重的四诊仪总要跟着王教授的自备车在各个临床采样点间来回,每次采样结束则有大量的临床数据需要录入电脑,进行分析。这是庞大的“大数据分析”,仅仅一个病人的分析变量就达到400多个。

  中医诊断的标准化研究,正是王忆勤教授和团队为之努力的目标之一。随着传统医药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逐渐显现,中医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得到普及,中医药标准化的国际呼声和需求日益高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纷纷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争取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

  通过一系列考核后,团队的舌诊、面诊标准已被列为上海市中医药国家标准培育项目,将为我国的中医诊断的标准化起到推动作用。“现在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王忆勤教授谦虚地表示。

  王忆勤教授说,她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用中医诊断最新的科研成果,服务教学。怎么更好地培养学生“望、闻、问、切”四诊技能?他们将中医四诊科研中新近研制的仪器设备融入到《中医诊法技能训练》实验课之中,如脉诊仪、舌诊仪、面诊仪、脉象模拟手等用于学生实验,使得枯燥、抽象的中医基础理论,变得直观、量化、易懂易学。

  由王忆勤教授主讲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诊断学》已列为我国首批立项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一,面向全体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

  本报记者 金恒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特别报道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家装专版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50℃烈日下,交警路口推走抛锚车
探索中医诊断技能标准化之路
广告
新民晚报特别报道A03探索中医诊断技能标准化之路 2013-08-10 2 2013年08月10日 星期六